鉴于大家对C/C++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语言与编校质量现状看我国核心期刊遴选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2009年6月陆建平: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语言与编校质量现状看我国“核心期刊”遴选77一、我国“核心期刊”的遴选及其条件在我国,“核心期刊”这一关乎知识分子学术命运的“核心”要件,虽备受争议,却日益被学界视为科研成就的衡量标准,且有唯一性趋势。“核心期刊”的概念莫衷一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认识是: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中具有价值确认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数众多的教学科研单位中,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硕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评估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认定教师或研究人员工作量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各单位又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核心期刊”分为权威级、一级、二级或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级别,用以裁定不同等级的申报。
事实上,“核心期刊”的说法是舶来品,英文为core journals,其相关理论最早源于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 Bradford)提出的“文献离散定律”。布拉德福认为:“如果把科技期刊按登载某一领域论文多少依次排列,这些期刊就可能被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显著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此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量成1∶n∶n2……的关系。”换言之,“核心期刊”即刊登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论文较多的那些期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75%的被引文献来自10%的期刊。1971年,美国著名文献学家、《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的著作人之一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后发现, 24%的引文出自1.
25%的期刊。随后,他创立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HumanitiesCitation Index, A&HCI)。SCI结合SSCI和A&HCI形成了“引文索引系统”,并开始发挥其广泛而持久的国际影响力。“引文索引系统”以及相关研究证明了期刊存在着“核心效应”,“引文索引系统”在与普赖斯(D. Price)“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和“研究峰值”的思想相遇后,共同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核心期刊”理论体系。此体系已成为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理论,脱胎于此的“载文量”、“被引率”和“影响因子”一直是国际上遴选“核心期刊”最基本的标准和最重要的量化测度指标。
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对该体系的移植期、适应期、渐长期、突进期以及变异期五大阶段之后[1]20-83,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可简称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人文社科核心等等。此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对大样本、多学科数据库条件下的期刊引证指数: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及多学科互引等进行了特征分析。相比小样本引文统计而言,它为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本期刊、一篇论文乃至一位学者提供了科学依据,越来越受业界重视。
这类“核心期刊”的遴选标准遵循的原理与国际接轨,执行的分析指标基本上以“载文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为主要内容。同时,我们注意到,不少“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遴选原则中明确n为常数,约等于5。参见S. C. Bradford,″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Engineering,Vo.l 137,No. 3550(1934),p. 85,转引自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2009年6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8将期刊的“编辑出版规范”列入选刊的主要条件,如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等。另外也有“核心期刊”体系将期刊质量评价指标排除在“核心期刊”的遴选条件之外,认为“优秀期刊的评选应该包括政治质量、学术水平、编辑质量以及出版发行状况等其他指标。而核心期刊主要是从使用的角度分析作为一个集合在特定学科范围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对每种期刊作优选比较”。
应该说,“核心期刊”遴选突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和“影响因子”等文献应用指标为主要选刊条件是科学的、有说服力的①。但是,忽略期刊质量评价指标,其合理性值得探讨。将“出版发行状况”作为衡量学术期刊“学术价值”的标准的确要求偏高,有强人所难之嫌,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期刊的发行量反映着期刊的影响力,但对唯有优秀期刊评选才受“政治质量”、“编辑质量”约束的说法笔者却不敢苟同。如同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一样,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版物包括学术期刊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规条例,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另一方面,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能否脱离编校质量而完整存在?“核心期刊的价值”
是否仅仅体现在其“使用的角度”上?“特定学科范围”应如何界定?我国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的编校质量现状究竟如何?未将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纳入评价标准的“核心期刊”与表示要考量编辑出版规范的“CSSCI来源期刊”之语言与编校质量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呢?(本论文由网学http://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