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编译器Zortech C/C++之后,Symantec决定进入了PC的开发工具市场。恰逢Borland C/C++ 3.1的幕后支柱Eugene Wang刚好和Philippe Kahn闹翻,离开了Borland。Symantec重金邀请Eugene Wang,1993年左右,Symantec推出了第一个Symantec C/C++版本,立刻便获得了市场的好评。Symantec C/C++不断完善,以最完美的、先进的集成开发环境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同。
Watcom C/C++是以在DOS下能够产生最好的最优化程序代码而闻名的,再加入当时最有名的DOS Extender厂商PharLap公司也是使用Watcom C/C++,因此Watcom C/C++在专业的C/C++程序员以及系统
程序员心中是第一品牌的C/C++开发工具。为了顺应DOS向Windows过度,也为了生存,大约也是在1993,1994年左右Watcom终于推出第一个基于Window平台的C/C++开发工具。虽然没有什么特色,但却以编译器的优点成为四大C/C++开发工具之一。
但是Symantec和Watcom由于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方向,在1993年初选择了和Microsoft签约,使用MFC做为它们的开发工具的C/C++ Framework。而Borland选择了坚持开发自己的C/C++ Framework,这就是OWL。
1994年,Microsoft为了对抗Apple和IBM OS2,推出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技术,该技术由于可以让Window平台的文件能够内嵌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并且能在应用
程序中进行编辑,因此“深入人心”。尽管该技术被后来证明是失败的技术,但却使Microsoft取得了C/C++开发工具的胜利。
由于OLE的复杂性使得Borland无法在OWL中实现此功能,因而就造成了市场的一些负面影响。Symantec和Watcom由于签约的是MFC 1.x的版本,而OLE是在MFC 2.0中的技术,Symantec和Watcom吃了大亏。不久以后,Symantec放弃PC的C/C++开发工具市场,转而开始研发Java开发工具。而Watcom则被新兴而起的Sybase并购,从此消失。
为了迎合市场,支持OLE技术,Borland在Borland C/C++ 4.5的OWL 2.5中推出OCF,但由于没有MFC的OLE能力强大,也逐渐败下阵来。虽然后来Borland继续推出了Borland C/C++ 5.0,5.02,但终因品质和市场原因而结束。
随后,Windows 3.0出现了。Windows 3.0尤其是3.1,为个人
计算机引进了真正的IDE时代。但是,Microsoft却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C编译器的内部支持上,而不是把它的界面升级到一个新的时代。尽管如此,Microsoft C/C++ 7.0却引入了对C++的支持,并引进了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库1.0版,完善了源代码。Microsoft C/C++ 8.0成为真正的Windows IDE,这就是Visual C++ 1.0。
Visual C++ 1.5之后,微软决定不再将花更多的努力去支持16位编程上。虽然,Visual C++ 2.0仍提供对16位的支持,但它仅用来创建32位
程序。
Visual C++是没有3.0的,版本号直接从2.0跳到4.0,以使Visual C++和MFC同步,但这种同步是短暂的,后来,Visual C++和MFC又使用了不同的版本号。
Visual C++ 4.0引入了Internet的支持,并为Internet编程而设计的新类库。
Visual C++ 5.0还增加了一些新类,但主要是集中在界面的改善上,并提供一个更好的在线帮助系统、更高级的宏能力和对在开发者组内进行类和其它代码共享的支持。5.0中还合并了Active Template Library(ATL),并显著地改善了编译器优化代码的能力。
1998年9月,Microsoft推出了Visual C++ 6.0,它除了保留5.0对ActiveX的支持外,还支持DHTML,更新了MFC及ATL的类库,并对
模板也有扩充,用户可以方便地开发出类似Web浏览器界面的应用
程序。
2000年7月,在PDC(Professional Developers Conference)会议上,Microsoft宣布启动.NET方案,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NET,这是Microsoft技术方向的重大转变。在这个平台上,包括了Visual C++、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和C#等开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