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其他类别- 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攀升,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阶段化理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管理上的自主化与分权化、资源筹措的多元化、院校的个性化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应对这些变化需要大学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从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则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多样性、动态性、复合性。而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及僵化雷同的管理制度使计算机学科教育教学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大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它必须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目标对其发展战略进行准确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强。如何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办出特色,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充分考虑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下,并与其他兄弟高校不断交流探讨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了一种差异化人才培养的教育途径,制定了多层次学生群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制定并逐步完善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我们把学生群体分为大众型、应用(实践)型和研究型三个层次。根据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研究。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论证、研讨;并到国内名校调研,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到国内知名的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公司进行调研,明确社会IT人才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
1.1制定了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李晓旭梁鸿祁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55666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化的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模块和立体化的实践体系,满足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为学生广泛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层次化课程设计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刚性”的不足,通过增删单元和模块,便可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通过调整模块化的组合方式,便可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使课程设计注入“多元化”的创新元素,体现灵活柔化的特点。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两级基础课程平台上,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特色模块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任选课程、外向型课程模块几大组成部分。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专业兴趣、毕业去向自由的设计学习方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为解决复杂多变的动态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稳定办学提供了可能。课程体系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图1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在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下,在我校0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网络工程选修模块、定向式选修模块和公共组选修模块,进行了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初步探索;调整和构建了我校0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指导思想在08计划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体现。
1.2构建了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差异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我们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新的体系做到了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由基础、到提高、再综合,培养各层次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如图2所示。图2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示意图基础层由各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组成,如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内核实习等,它是金字塔的底座,影响面最大、最广、最深。通过该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实现了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作用,辅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奠定基础。提高层采取专业特色课程与方向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如驱动程序开发、C++应用开发、软件开发技术、WEB应用开发、数据库实践等。重点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以及自主设计和开发的能力。综合创新层包括暑期实习、毕业设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各种省市级科技竞赛以及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等多项竞赛活动。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各个实践层次上有所侧重。在大学二、三年级中,选拔学有余力、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选修基于研究方面的课程、参与科研实践以及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等办法,培养“研究型”技术人才。在本学科专业的各类实验室,增设开放(自主)实验项目,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及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大众化”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团队精神。通过不断的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让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尽早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掌握大规模IT企业的企业文化,行业技能,为其即将到来的“上岗”就业提供了实战演练的机会。
2.构建保障体系,为差异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相应的教学监控体系,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才能保障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建立了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系统即: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人才培养质量系统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本论文由网学http://myeducs.c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