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其他类别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试论聋人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部分的聋人工科高等教育,为推动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在培养聋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课程的日常教学中,研究适合聋人学生的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模式是聋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针对聋人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明显个体差异,提出了分类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聋生间个体差异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聋生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健听学生更为明显,主要包括聋生入学时的知识基础差异、听力损失不同造成的认知水平差异、手语掌握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差异等。
1.聋生间知识基础差异。教育经验证明: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知识基础非常重要。聋生入学时的知识基础普遍低于健听学生,而且聋生个体间的知识基础差异也较大,这给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当前我院开设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微机接口技术”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前序课程中的知识资源有较高的依赖性,当前序课程的必备知识缺乏时,会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较大影响。因此,如何帮助聋生更好更快地弥补前序课程中知识的不足,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实践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聋生由于听力损失程度不同造成的认知水平差异。聋人听力损失程度差异,基本分为轻度听力损失、中度听力损失、重度听力损失、极重度听力损失四种情况。反映在认知水平上,基本上是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加重其认知水平呈下降的趋势,但也有例外,这源于失聪后良好的康复训练。
3.聋生对手语的掌握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差异。聋生对手语的掌握程度和看口型的能力基本分为三种情况:有的学生有较好的听力,也懂手语,还会看口型;有的聋生虽没有听力,但手语和口型看得很好;还有的学生既没有听力,也看不懂手语、口型。这些特殊的原因,直接导致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和独特的认知风格。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聋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贫乏、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欠佳的情况,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聋生群体之间以及聋生和健听人之间的交流,也影响了他们的书面表达和总结概括能力。
二、聋生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聋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课程中属于软件内容的实践环节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这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软件方面的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实践环节在计算机房就可以完成,课程开设和设备维护费用较低;二是硬件课程的实践环节一般需要每门课程单独配置仪器设备,在涉及综合型设计型的实验内容时,还会有导线、芯片等方面的消耗,实验开设和维护的费用较高,这对本来就不宽裕的教学经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影响了硬件实践课程的开设质量。
对聋生的个体差异认识不足,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聋生与健听学生相比,个体间差异较大,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也很复杂。在以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较多地暴露出了由于忽略聋生间的个体差异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问题。如何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促进聋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课程设置的最初阶段,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都是验证型实验。限于实验条件,涉及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很少,且各门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或重复或脱节,难以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这样就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易于聋生接受。一段时期以来,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实践操作基本是使用集成的实验箱完成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论文由网学http://myeducs.c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