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探讨 ”,希望对需要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探讨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已经成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地开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学者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1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思想活跃,但理性逻辑思维较差。相比普通理工类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有所不同,他们思想活跃,形象思维能力发达,但缺乏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差,这种思维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比较吃力,感觉理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个体意识突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
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个体意识强,注重自我,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这就造成学生集体观念淡漠,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比较严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不会的操作,也很少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教师求助,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心理素质较差。艺术类专业专科层次的学生由于录取分数较低,到校后心里压力大,比较自卑,情绪易波动,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就会产生自暴自弃,厌学的情绪。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学生入学前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教师讲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主要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没有过多地考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并因势利导进行教学改革,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关注个人的专业发展,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而认为基础课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忽视基础课的学习。由于文化基础差,再加上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缺乏形象化直观化的表达方式,致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热情不高,从而造成了很多艺术类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