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免费资料为您提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知行统一研究 参考,解决您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知行统一研究 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一、当前人才培养“知行不一”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知行不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做人、做学问上。
1.在做人方面突出体现为社会责任感的错位与断裂(1)个人责任与公共责任错位。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受市场经济主导的经济文化影响,当代青年学生呈现出独立、进取、开放、多元的人格取向,但拒斥主流、藐视传统、躲避责任、不重规则的现象在青年学生中一定程度地存在。在责任感的具体呈现上,困惑与迷茫、重个性轻社会责任的责任取向已露端倪。主要表现为:生命责任意识淡薄,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生命存在的意义;职业责任认识模糊,从业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大规模的短期跳槽,存在着严重的违约行为;集体责任观念淡化和社会理想模糊,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周边事物漫不经心,单纯从个人利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93期)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忽视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个人索取,忽视对社会的贡献。
(2)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断裂。在当代青年学生身上,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对称性、矛盾性和不一致性,甚至形成二元对峙。在责任认知上,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可以畅谈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较好地认知责任感的重要性,但在日常行为中却又表现出个人主义、追求绝对自由,强调实用主义;在责任认知上认同互助友爱、集体利益的责任观念,对不负责任的现象深恶痛绝、愤恨不已,但在具体行为选择上,却又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一些青年学生在个人感情问题上的功利性、随意性强等现象,都是缺乏道义责任的具体行为体现。
2.在做学问方面主要体现为发展不协调(1)重课程分数,轻能力培养。课程分数在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中权重过大,导致很多大学生平时读书只注重课堂所学的部分内容,不潜下心来踏实研究、深入思考,为了取得高分甚至弄虚作假、考试作弊、剽窃论文。因为过分追求课程分数而忽略了能力培养。
(2)重理论知识,轻实验环节。许多大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认为它可有可无,态度比较消极。这导致多数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较差,包括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往往眼高手低,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一旦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动手能力的不足就显现了。即使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不熟悉或熟练,更谈不上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从而丰富和完善所学的理论知识。
(3)重学校学习,轻社会实践。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就是学理论知识,做研究,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一般都是被动地由学校安排实习,主动寻找实习机会的人不多。在毕业(就业)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完成一篇简单的实习报告,往往自恃过高又吃不了苦,许多细小的操作性工作不愿去完成。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实习,认为学校不会到每个实习单位去核实,从而使毕业(就业)实习徒有其名。
(4)重智力发展,轻作风养成。社会、学校和家庭把学生很好的应试成绩和成功划等号,导致了教育各方忽略了对学生作风的培养和养成。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性格上自私、自负,又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眼高手低,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无论是敬业精神、职业素质,还是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都无法得到用人单位认可。而事实上,相对于知识而言,这些职业素养是企业更需要的。
3.“知行不一”的原因分析(1)“重道轻器”的消极作用。“重道轻器”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前的教育。《墨子》一书实用性强,但不合汉代重视理论的偏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束之高阁。科举选士、儒者为官等有关制度的实施又从国家政治的层面助长了这一文化现象的蔓延。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饱读诗书,鲜有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传统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于当代社会。
(2)实践训练不断被弱化。高校扩招后,实验室软硬件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课程,实习经费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条件却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取得实质性进步。
(3)基地建设困难重重。目前高校学生的实习仍面临极大的困境。以往学生的实习都主要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中进行,不仅实习规模大、条件好,而且学生实习的时间、深入程度都有保证。而如今这样的大型企业数量减少,私营企业虽日益增多,但它们的规模和经营方式都无法承载现有的实习生规模。
这使得学生的实习难以深入实际,实习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巩固。本文所属栏目http://myeducs.cn/shide/
(4)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中,高考被认为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虽然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但考试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体制的影响下,高中学生的实践已经被人忽视甚至是淡忘。学生进入大学后,高中时代留下的这种轻视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不仅不具备实践的能力,甚至都没有实践的意识。
二、解决人才培养上“知行不一”问题的对策与建议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做人方面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1)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理想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促进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2第3期唐 峻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知行统一”研究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各类高校有必要认真剖析自身在大学生理想与责任意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理想教育为中心,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5]。
(2)全方位建立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氛围与机制。
学校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必须优先重视营造负责的氛围,建立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的全方位的责任意识教育机制。通过机制约束使校园里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不可逃避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的遏制。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
(3)深入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社会责任感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并在复杂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得以体现。实践证明,当代青年学生从校园到校园,缺乏对真实社会生活和国情民情的了解,往往是导致社会责任感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供了最佳途径。教育部应出台实践育人的指导性文件,重点明确指导思想、经费保障、资源整合及有关政策。
(4)切实做好学生情感教育。人的心理状态主要受制于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与自身情感的调控。
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处于前沿地位,牵引着学习行为,影响着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学生心理与意识调控正效应的产生,很重要的方面来自于教师的情感教育,教师应善于应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与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引导学生发现与完善自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咨询与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论文由网学http://myeducs.c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