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免费资料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 地理师范生地震灾害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初探 “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05年兵库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在《兵库行动框架》中,第3个行动重点为利用知识、创新和教育在各级培养安全和抗灾意识,并且确定于2006~2007年开展“减灾始于学校”运动。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又因为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突出特点,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地震灾害教育可使国民掌握关于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积极的地震灾害意识、树立正确的防震减灾观念,是提升国民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灾害教育基础薄弱,国民及政府部门的防灾教育、防灾训练和防灾演习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对灾害教育不够重视,国民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对于地震灾害而言,灾害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得普通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整体水平不理想,获取的地震灾害知识准确性和深度不够,实际掌握的防震减灾技能不足,自救互救能力低下,辨别和抵制地震谣言的能力较差,对其应对地震灾害冲击产生了不利影响。
地理师范生地震灾害教育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从全民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地理师范生是我国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主要师资来源,是未来防震减灾工作的教育者和推广者。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尤其是《地质学基础》及《灾害地理》等课程涉及地震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学科性质和学科知识决定了地理学相关课程成为地震灾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承担者。鉴于灾害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地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未来地理教师的地震灾害意识,使其具备一定的紧急救助、互助逃生、防震避震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开展地震灾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理师范生良好的地震灾害教育,将促进中小学地震灾害教育的顺利开展,并且持久、有效地推动全社会公众的地震灾害意识、防震减灾技能等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全民地震灾害教育的目标。但由于地震灾害教育属于地理学、灾害学、地球物理学、公共安全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地理学相关课程中只涉及地震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并没有全面、深入讲解地震灾害的成因机制、致灾因素、灾害损失、监测预报、抗震设防、地震救灾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地震灾害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多采用“以学科为基础、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本论文由网学http://myeducs.c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