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希望对需要 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一、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定位认识模糊,导致高职语文教育陷入困境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我国国情导致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太大,许多人包括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认识不足。他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就是面对某一职业,让学生学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并使之娴熟,毕业后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做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更有甚者,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思想,认为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因为它培养的就是“工人”,而只有培养“干部”的传统学科型普通本科教育才算是高等教育。因此,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要学好学会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或职业所需要的“合格工人”,学校就算完成了教育任务,实现了育人目标。而作为非专业课程的语文教育是无足轻重的,甚至是多余的。把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对立起来,人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文、史、哲以及各类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保证科学素质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基础作用,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进步和成长。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明显不足,有些专业把语文课作为选修课,有的以应用写作课代替语文课,或者干脆不开这类课程。同样,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课堂上不愿意听,课下更不愿理会。师生都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办学经费不足,语文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使高职语文教育发展陷入困境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生源的数量和素质对职业类院校发展形成较大制约。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多从“三改一补”(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办高等教育,少数重点中专改制办职业教育)而来,“人口多,底子薄,”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际能力复杂、不平衡,与发展职业教育的规范要求不相适应,内部管理等诸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向了急需解决的专业课程建设上面,无暇顾及语文课程建设和普通一线教师的培养。语文教师作为文化基础课的普通教师,能够受培训和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就更少,这就制约了语文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及时调动,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带来不良的后果。
另一个方面,高职高专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或薄弱也是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制约瓶颈。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亦步亦趋成为传统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很难凸显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动手能力培养的特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成立不久的高职教育研究机构、高职院校,都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建设上面。高职高专语文教育没有全国性的研究组织,省级的这类组织也鲜有所闻。少有理论研究来确认语文课开设的重要性,更少理论研究来构建高职高专语文教材。没有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连语文教育开展的目的都不明确。在高等教育理论国际交流方面,也多集中在传统学科型高等教育,少有对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引进。这种理论的缺失或薄弱,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性,语文课被随意列入选修课,课时被任意删减,内容凭好恶肢解,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混乱,教材建设很难保证质量。
三、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成绩评估方法,无法保证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落后,认识的模糊,教学资源的不足,教材的随意性,教师素质和教学积极性的矛盾,管理及其制度的漏洞,生源的不理想等等诸多问题,都会给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不容乐观的后果。据笔者调查了解,高职高专语文课堂教学绝大部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教案一本书,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教师一灌到底,学生昏昏沉沉,或教师放任学生“自学”,学生开始“自玩”。课下学生不想问老师,老师也不想见学生。考试一套笔试卷子,老师忙于改卷完成任务;或者象征性地写一篇短文作为平时成绩,以备闭卷考试不及格时好灵活机动。如果语文是选修课,或者学生没书,或者学生有书,教师任意挑选自己手中有备课资料的章节,上课念一念,学生听一听,问学生:“咋样?”学生说:“不错!”
“咋不错?”“不知道,反正感觉不错。”学期结束要求写一篇小论文,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几篇进行“剪辑”,连贯不连贯、矛盾不矛盾有时学生和老师都不注意,皆大欢喜。这种要么是“应试教育”下的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知识的多少代替品德的好坏,以分数的高低代替能力的大小,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培养小绵羊和“统一产品”的做法;要么是放任自流、皆大欢喜的做法,都不能实现高职教育和高职高专语文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其中也包含有语文教育失措的尴尬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有目共睹,这与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的大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非职业能力有密切关系。但是,高职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素质,忽视技术创新能力、职业岗位的其他背景知识、学生的内在精神以及技术的伦理教育(技术向“善”性)等潜在的、深层次的基本品质培养和开掘,也是影响学生就业、再就业以及独立创业的重要因素。而发挥高职语文教育和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功能、弘扬人文精神,就是有效地弥补高职学生“全面素质”中缺失与不足的关键环节。而实际上,由于高职语文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手段落后、方式保守、效果欠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他们求职择业都会产生间接的内在的影响,表现出高职语文教育失措带来的尴尬。
其实,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这些不过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罢了。让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摆脱困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改变语文教育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思想上、制度上、管理上等各方面加强建设,找到一条适合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语文教改之路。根据笔者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在此提出几条粗浅的看法,与从事高职教育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探讨。
第一,更新高职教育观念,确立语文教育教学应有地位。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教学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与专业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二十世纪后半叶崛起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从根本上否定任何知识的“中立价值”,强调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和彼此融合。爱因斯坦也指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用专业技术训练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必须获得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由于高职课程不重视语文等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陷入了生产世界,陷入了技术与操作的层面,忘记了人的存在,忘却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和人自身发展的关注,造成不少高职学生“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谋利,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的精神状况,他们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成为被技术和知识所奴役的“单面人”、“空心人”。西班牙着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奥尔特加称这种有知识没修养的现代专业人员是“新生的野蛮人”,是“落后于时代文明的迟钝者”,而这样的人也就不太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好法官、好技术专家。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不能忽视语文教育。
第二,高职教育应适当增加语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投资,同时重视语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育。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组织,也要重视职业教育语文教育教学的科研工作,重视语文教材的建设工作,为高职语文教育的大力发展和教学改革创造必要的积极的宽松的物质文化环境。
第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加强语文教学及管理的有关制度,为提高师生学习语文知识、加强人文修养的积极性创造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长效机制。提倡和鼓励语文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育教学可有可无、随意应付的被动局面,使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纳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四,科学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融合。诸如朗诵会、演讲比赛、报刊剪贴、自办小报、参观访问、自然写生、社会实践、征文活动、辩论赛等,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切实的作用。在活动中应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实用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使语文能力成为提高职业能力的内在基础,成为职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方面,加强语文教师校内外的比赛或交流,便于取长补短,拓宽视野,增强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活力,真正表现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鲜明个性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