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体现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状况早在 1970 年,美国通过的《环境教育法案》中指出“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认识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规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已将环境教育课程纳入到其教学计划之中,并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而环境科学知识也逐步渗透到现行的高中教材中。如地理教材中关于“水土流失”与“环境保护”的章节、生物教材中关于“生态平衡”、“食物链”等章节以及其他如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都有提到关于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的内容。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体现作为研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与自然环境学科,高中地理是对环境教育涉及成分较多的一门学科。高中地理中不止包含土壤、水文、气象等自然地理知识,同时也涉及由人类行为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通过对高中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热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环境保护的意义。粤教版教材中针对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以及其相应防治措施都有涉猎。在课程设置中,着重强调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同时在分析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分布等问题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国策,将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并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与途径进行表述。
如在工业上进行清洁生产,在农业上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项目。同时教材中也涉及世界重大环境破坏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以及国际水域污染等问题,并在提出通过减少氟氯烃排放控制臭氧层漏洞等相应对策。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如何治理,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则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我国,环境保护已经被纳入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中,因而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地理教育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内容,可以说,高中地理教学中丰富的地理知识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知识,对于加强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渠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在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环境教育并未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透过各类学科进行知识渗透,依靠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面向学生,这就难免导致环境教育无法成为系统化、独立化的知识结构体系。针对这样的问题,由于地理教学针对自然研究的独特的内容,其中相对于环境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对环境教育的体现也更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地理知识将环境教育内容系统地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更为系统地了解环境科学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加深对地理的了解,将多门学科相结合,联系实际,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