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免费资料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 加强数学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有人也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程标准也同样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减负增效,提倡学生学会自学。笔者个人认为,要想真正减负增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是一个突破口。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缺少对预习方法的科学指导、预习后的课堂实施研究,以及检查反馈与有效的激励评价等,导致了学生学习还是显得比较被动,自学能力偏低,效果不佳。因此,很多教师不重视数学科的课前预习、顾虑重重,甚至持反对意见。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离不开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
因此,结合学校课题研究,笔者从加强数学预习指导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预习更应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上进行思考,使得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有效的预习必须融入个体的思考和体验。因此,预习过程必须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其中;教师应发挥好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交流者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可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实施。
一、激发兴趣,诱发预习欲望———使学生愿意自学“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清楚,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上作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预习要领、进行激励性评价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步调动预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介绍名人自学成才的典型事例,利用榜样激励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得到鼓舞,从而认识到预习并不那么遥不可及、不可触摸,渐渐地产生预习的欲望,渐渐开始愿意自学。
二、指导策略,掌握预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经过实践和反思,我们认为预习方法的形成可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指导。1.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看书,边看边勾画,自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等。做到粗读、细读和精读一体化,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记,边读边思。2.想一想。预习后,想一想教材内容的要点,新知识要运用哪些旧知识,新旧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思维习惯。3.查一查。温习有关旧知识,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疑点,把有关旧知识和查阅的资料等记录下来。4.问一问。在预习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除了了解书本中的知识点外,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想一想除了书本之外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想法或解法等。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听课。5.验一验。预习以后可以做一些基本练习题,及时检验预习效果。进一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起点,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根据上面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都要逐一细化指导。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指南,让学生的预习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具体实施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注意分层实施,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注意手把手地指导。在中高年级采用扶放结合的方式,在指导一段时间后可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独立设计预习指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争做学习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渐渐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