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免费资料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高师地理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1 建国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述评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正式设立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末的“废科举,办学校”,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建国前的地理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为主,地理课程的内容处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阶段.地理课程具有地理志、地方志和列国志的特点,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较多.建国后,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变化较大.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6年;1977-2000年;2001年至今.
1.1 1949—1976年阶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又可分三个阶段:学习苏联阶段;“教育革命”阶段;“文化大革命”阶段.学习苏联阶段:1953年-1957年,我国地理教育是学习苏联时期,也是我国地理教育的“兴旺时期”,这一时期颁布了我国解放以后第一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第一套全国统编的地理教材.
课程体系参照苏联的模式,初、高中地理从传统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两个循环,改为由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的苏联模式.各年级地理课程总教学时数达每周12课时,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时较多的时期之一.“教育革命”阶段:1958年-1965年,由于受当时“教育革命”的影响,我国中学地课程时数大量减少.当时,毛泽东曾指出:“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他认为:“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建议从一切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地理课时大大减少,教学内容频繁变动.“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受到空前摧残,中学地理教育也受到极大影响,全国绝大部分中学都停开地理课程,仅能开设地理课的少数学校其课程内容、课时也只能随政治风波而起伏不定.
2 1977—2000年阶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教育界进入了拨乱反正时期,中学地理教育也逐步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地理课程逐步得到恢复,学时由少到多,教学内容不断完善.
1978年各地初中都开设了地理课.同年,教育部还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文革”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1981年高中也恢复了地理课;1982年高中开始试用人教社出版编写的全国统用高中教材,采取了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主线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正式把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指出地理教学应正确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阐明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步伐加快.1991年,加强了资源、人口、民族、环境等方面内容的国情教育.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为: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广度和深度要适当;有利于启迪智能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993年,经过审查供全国选用的义务教育初中教材,有人教社、北师大、四川、广东、上海等单位和地方编写的多种课本,地理教材由“一纲一本”走向“一纲多本”.高中地理更有较大的改变.1995年,高中地理增设了选修课;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教学内容删除了部分偏、难、旧的内容,增加了联系实际和反映地理科学成果的内容,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地位,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总之,1977-200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进程中真正称得上改革的阶段,先后在1978年、1986年、1992年、1996年颁布执行了4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课程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中学地理课程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课程时数、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并且日趋完善.地理课程的改革还带动了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手段、地理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地理教学从业人数的变化
1.3 2001年至今阶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步伐.自2000年开始,教育部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同年6月为贯彻《决定》精神,又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这个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人教版”、“湖南版”),已在全国推广使用;2003年4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这个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在2004年9月开始试验,并于2008年在全国推广使用.
新颁布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对地理学科教学进行了既符合新时期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又具有学科特点的定位.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运行,必将随着初、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发生巨大变化,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必将进入一个更为崭新的阶段.
2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2.1 教学理念全新化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地理素质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等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的转变.
2.2 课程目标全面化从“课程目标”上看,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加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2.3 课程内容基础化从“课程内容”来看,新课程标准首先注重了围绕现代地理科学观念的素材加以选择,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其次,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实践与创新;此外,还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乡土地理知识的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热爱家乡的乡土观念.
2.4 课程结构多元化从“课程结构”来看,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新课程标准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内容结构以突出人地关系的主线,紧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2.5 课程选择自主化从“课程选择”来看,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我国中学地理教材实现了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历史跨越,学校的教材在新课标的框架下可以有多个版本.新课程标准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教材选择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2.6 评价体系科学化从“课程评价”来看,新课程标准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力图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评价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力求评价科学化、综合化,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模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