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免费资料为您提供 论21世纪高师地理教育教学发展趋势 参考,解决您在 论21世纪高师地理教育教学发展趋势 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一、高师地理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21世纪的中国,经济体制将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将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经济竞争,教育将更加成为“两个转变”和国际竞争的依靠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更进一步成熟,我国将走上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科学技术的革命,将使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而开发信息资源又必须依靠教育;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这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希望。为了适应21世纪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育观念上的四个转变:“从单一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从单纯知识灌输向以全面开发智能、培养创新精神的转变,从传播专业技术的“授技型”向全面发展的“育才型”的转变,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建设的转变。其主要内容有:
(1)由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单纯的传播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既传播知识,又培养能力,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新型地理教师的培养模式转变。(2)将“环境教育”课程纳入地理教育专业课程群内,拓宽其培养目标,肩负起为新世纪培养地理教师和环境学教师的双重使命,并在课程体系中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有关环境方面的课程群。(3)地理教育应以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深化基础,突出技能,注重素质教育,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合格师资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型综合培养模式。(4)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要架构适应中国国情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内的、课程群间的课程以及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重组和交叉,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5)注重并加强对野外考察,室内实验,教学实践及地理CAI等现代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培养。(6)调整重自然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要素轻系统,重部门轻区域,重侧面轻总体的学科教学偏差。(7)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突出师范性,做到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二、高师地理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地理教育,社会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高师地理系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较少,一些高校地理系先后改名,中学地理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高考不考地理,甚至导致某些农村中学不开地理课程。中国地理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已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是阻碍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本学科的要求。国家教委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给地理教育改革带来希望,将对21世纪高师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地理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方面的重大作用国际地理联合会在1992年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要解决我们世界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需要全人类世代的全心投入。这些问题一般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动态、食物与饥荒、城市化、社会差异、动植物灭绝、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等。因而国际地理联合会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国际上对地理教育的目的、意义有了普遍的共识,许多国家对自身的地理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改革。美国在90年代已将地理列为基础教育五个核心内容之一,并于1993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之下,设立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专门研究地理学与地理教育改革。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更非常关心地理科学的发展,一再提倡建立地球表层学、地理科学。他还提出了地理系统和地理建设问题,并说明了社会主义的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地理建设,它是上述三个文明建设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针对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不论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地理教育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二)“素质教育”为地理教育改革吹响了号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为走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成为高等师范教育的紧迫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加强素质教育与高师地理教育的改革息息相关,课程体系、内容改革都要考虑这个问题。针对地理学的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这一特点,除进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外,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野外实践教育,从而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热爱教育事业、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强和富有创造力的新型师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这六学会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实现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根本,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是核心。可见,“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地理教育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教育教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地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将现代传播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地理教育教学的手段还较落后、陈旧,粉笔和黑板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还很少体现。这一方面限制了课堂上的信息传播,不能把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是当前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内容有限而课时膨胀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上课时被限制在记笔记和教师的讲授之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因而,加大投入,进行地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