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免费资料 > 正文

论转型期高师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免费资料- 论转型期高师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 ,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一 培养高师学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特殊意义(一)师范教育的根本职责关于师范教育的职责,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师范教育是什么?教学生变成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论断仍具现实意义。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教人变”,即培养受教育者变成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成员,对师范教育而言,就是“教学生变成先生”,即通过专业教育,把师范生培养成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又能教导他人发展并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劳动能手。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要“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主张,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能够完美体现师范教育价值的师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种能够促进师范生顺利变成教育创造能手的机制,其核心是“变”,即弃旧图新,变革、变化、创造、发展。它使一切受过师范教育的人,既善于按照理想的尺度,自我超越、自我塑造、持续发展,又善于按照理想的追求,开拓创新、塑造他人、改造世界,使“教书育人”的工作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自化化人”的快乐的事业。这个机制的明显特征,就是注重教育改革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教研教改活动,自主地“学变先生”。这是师范生能不能变、善不善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今后能不能“教人变”、善于不善于“教人变”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可以肯定,注重对师范生进行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根本职责,而能够成功培养师范生改革者胆识和创造能力的,就是师范教育应具备的最高本领。
  (二)基础教育“转轨”的紧迫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的紧迫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基础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因素的批判、突破和超越的意识上,这就是教育改革意识。没有或缺乏这种意识,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教学观和方法论等等就难以确立。同时,教育活动是个体性很强的复杂活动,教师的教育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中所持态度和所用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怎样把科学的原理变成我们的创造性劳动的活的经验,这是一个科学跟实践相结合的极其复杂的领域。
  科学家所做出的发现,当它活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之中,不断地激发着新的思想和情感的产生的时候,它在一个教师面前就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这项任务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解决,而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正在于选择方法,把理论性的原理实际体现在人们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中去。”显然,这种对于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适当方式的寻求与选择的过程就是教育研究,这种寻求和选择最佳方式的能力就是教育研究能力。没有或缺乏这种能力,教育创造就是一句空话,并且必然影响到基础教育“转轨”改革的进程。所以,“转轨”必须以具有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保证。
  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原有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劳动观念与方式上的误区和缺陷,有的还成了不易改变的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如: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等等。要帮助广大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他们转变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能手,就必须大搞教研教改,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和实践保证作用,使教研教改成为“转轨”改革的航标和动力。这就需要组织和动员一批又一批教改生力军,除了从原有教师中发掘和培养之外,就主要靠师范院校培养输送的新教师了。一些中小学校长就恳切地说:“转轨”搞素质教育是前所未有的大工程,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都要靠教研教改来解决,但是,基层中小学条件差,力量弱,老教师习惯了走老路,弯子转得慢,搞新教育还需要有“新型教师”来冲一冲,带一带。如果师范院校能像当年黄埔军校和抗日军政大学一样,及时为“转轨”培养出一批批教改闯将来,那就最好了。
  (三)“转型期”培养师资的最佳选择由于存在着前面谈到的矛盾和问题,在高师教育新旧交替“转型”期间,要培养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师资,确实十分困难。然而,教育是人的行为,在影响教育质量的所有因素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最具潜力的一个。只有能够较好地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研教改的主观能动性,上述矛盾和困难是可以缓解或克服的,而注重和加强对高师学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调动师生参与教研教改主观能动性的最好方式。因为其一,思想决定行动。一但教师和学生明确了教改的意义和自身职责,并形成了强烈意识,他们就会以“改革者”的姿态投入教研教改,自觉地主动地发挥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去战胜困难,夺取教改的丰收。其二,能力影响动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教研能力,他们才会对教育创造和“转型”改革增强信心,从而坚定教改信念,更积极、更勇敢地充当教研教改的“有心人”。这样,不但可以弥补“转型期”高师办学育人的不足和缺陷,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又可以使广大学生受到更为切实、具体的教育培养和教研教改能力锻炼,从而实现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发展”到“学会教书育人”、“学会教育创造”的跨世纪的超越,并将其转化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本领,毕业后,成为基础教育战线上名副其实的“新型教师”。其三,这也是成功的历史经验。高等师范教育现在的情况与我国70年代末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后头几年的教育改革情况十分相似。当时的高师院校,特别是一批新办的师范专科学校,其办学条件远不如现在,同样处在中国社会及教育的大转变时期,然而,却为当时的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和输送了至今仍被人们称赞的“七七、七八、七九”等“新三届”高师毕业生。除了其他因素,这些学生受到的最好教育,就是“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时代使命教育和“根除极左流毒,正本清源办教育;发扬创造精神,全面发展英才”的教育改革热潮的“洗礼”了。正是这种教育,激励起“教师焕发第二次青春,学生珍惜第二次生命”的空前的教改意识和教研热情,现在,我们又处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大转变时代,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教育“转轨”,共和国正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沿着“科教兴国”之路,满怀信心地走向富强,走向文明,走向民主。只要我们善于利用主客观有利因素,成功培养起高师学生的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就一定能收到可喜的育人效果。
  (四)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是一种超前教育,应该为基层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舆论支持、理论指导、师资培训,并起到示范作用。但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与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的影响,虽然“面向基层,开门办学”提倡了很久,可至今高师院校与基层中学之间仍缺乏有机的联系,加上受传统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的影响,以及许多高师教师从高校来到高校去,既缺乏基层中学教育实践经验又缺少到基层学校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等原因,一般高师院校对直接为基层学校教研教改服务的工作都开展不力。虽然近几年由于高教体制改革和基础教育“转轨”的推动,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嫌不够。查阅一些高师院校近年的教研课题和学报论文目99第3期李海涛:论转型期高师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  录,甚至会产生一种“高师教育,居高不下”的感受。一些新近参加工作的高师毕业生也抱怨:不用的学得多教得深,要用的学得少教得浅,在教育实习前,不仅对中学的实际了解不多,甚至连搞得很出色的教改项目的名称也很少听到过……话似乎说得太过且有片面性,但也确实暴露了我们一些高师院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对基层学校的教改实际缺乏真切的了解和研究,以致成为对“新师资”培养的薄弱之处。
  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师范院校以及教育科研机构应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为基层服务的方向,主动参与中小学校的改革,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要求既为高师院校的教研教改指明了方向,又为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加强教研教改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机会。我们正好抓住这一时机,将参与基层学校的教研教改同培养高师学生的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结合起来,一方面,认真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对基础教育改革实情的调查研究,积极参与基层学校的教研教改,努力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提高新师资的培养水平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能力;一方面,更应下决心、花大力气搞好对高师学生的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校期间成为参与基层学校教研教改的得力助手,毕业后成为基层学校生气勃勃的教研教改骨干,并为密切与基层学校的交流合作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样,容易收到“孙行者拔一撮毛变成多个孙行者”的效果,既可以缓解高师院校参与基层学校教改力量的不足,又使高师学生受到更为切实、具体的教研教改的能力培养,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
  二 培养高师学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强化敬业教育,明确教改使命“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成功培养起高师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由衷热爱和争当合格“新型教师”的坚定志向,并升华为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教改使命感,他们才会把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较好地结合起来,自觉接受教改的思想,参与教改的活动,研究教改的问题,从而促进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为此,一方面应自始至终坚持抓好以“师范生专业思想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如科学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改革思想教育、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界英模业绩教育等等,帮助学生尽快明确教改职责,确立专业志向;一方面又应认真贯彻国家教委的指示,加紧“转型”改革步伐,提高“新型师资”的培养水平,使学生在“转型”期间也学得精要、适用,练得扎实、活泼,并在“学变先生”的各类活动中真正领会到教研教改的重要意义,学习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本领,感受到“教书育人”和教育创造成功的喜悦,使之增强从业信心和敬业精神,走上立志教改、创造成才之路。
  (二)改善育人环境,突出教改特征环境育人是师范教育的一大特点,亦应充分利用。其一,学校要形成教育氛围。既要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又要有切实的教改举措,给广大师生一种“转型改革是大势所趋”的深刻感受。要把教改的意志在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上鲜明地体现出来,帮助教职工在育人观念上有质的变化,在100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12期 育人行为上有明显改进,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学习生活受到相应的影响和规范。其二,教师要做出榜样。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
  这在高师教育中尤为重要。要激励、督导教师们在“转型”改革中也要堪称“表率”,“改”在学生之前,“新”在学生之前。只要真正站在时代需要和“为人师表”的高度,把“学高为师”的“学”变成实施素质教育的知识才能,把“德高为范”的“德”变成开拓创新、“化己化人”的品格风范,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色地表现出来,就能收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育人效果。其三,严把质量考核关。质量考核是教育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导向、规范、评价、诊断、督促和激励作用。要加强高师学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育教学的质量考核和评价标准中体现出来并严格实行。要正确处理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等的关系,适当增加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培养的考核项目和比重,如实行教师职业技能达标测评,实行毕业生综合素质鉴定,将针对基础教育“转轨”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教改方案、教研论文等作为必查项目等等,并完善相应的质量监控机制,严格把住质量关。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形成以注重教研教改为特征的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容易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