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免费资料 > 正文

马克斯舍勒的羞感理论再探兼与相关学者商榷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马克斯舍勒的羞感理论再探兼与相关学者商榷 ”,希望对需要 马克斯舍勒的羞感理论再探兼与相关学者商榷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一、羞感与羞的本质及形式羞感(英: sense of shyness;德: Schamgefühl)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绝不是单一的社会感受,而是人类自身的感受的一种心理形式,是人独有的先验存在,是人类经验结构中本质要素之一。所以舍勒认为,“羞感是对我们(人类)自己的感觉的一种形式,因此属于自我感觉的范畴,这是羞感的实质。”在舍勒看来,羞感是奠基于身体和精神的、只有人所独有的存在物。舍勒由于神没有身体,而且是全知全能的,所以神不会有羞感;动物有身体,但却没有精神和灵魂,不会产生回返自身的价值判断,因此动物也不会有羞感存在(其它动物有无羞感无从查考,如果谁认为其它动物也有羞感,“为了找到它,请他最好找下去”。由于人是介于动物和神之间的在者、是动物与神的桥梁、中间者,而且既有身体,也有精神存在,而且还是唯一能把自身作为对象加以观照,并能回返自身并进行价值判断,因而有且仅有人是具有羞感的唯一在者,羞感也就成了人区别动物和神的本质要素。
  正因为人是动物性和神性的双重在者,所以,有且只有人才具有与生俱来的羞感存在。舍勒认为,羞感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生命羞感和精神羞感。[2]生命的羞感是指向生命价值的感性感受的本能冲动,是生命价值和感性价值的统整形式,生命价值是性爱的良知和欲爱(Eros)的羞感。也就是说,当生命价值仅仅是停留在性或生命的本能冲动的层面时,这就是动物无羞感的实在形式;即使是人,如果仅有性或生命的本能冲动,而无良知、精神等感性价值,他也只能是哺乳动物之冠,还不是人本身,或是“犬儒主义”的此在形式。精神羞感是人“回返自身”的精神价值选择;是人把身体给予他者之后,又回返自身的精神价值选择差异的伦理价值判断;是指向精神与灵魂深处自身感受的负罪感(Schuldgefühl)。
  羞或害羞(英: Shame、Blushing;德: Scham)是羞感的外在表现、表达形式,是由于人在“回返自身”的过程中,因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及其选择结果的错位而产生的自身保护感受的外显形式。也就是说,羞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羞或害羞是心理的一种反应、表达、表现。从词源学上界定:羞感是一个名词性的范畴;而羞或害羞是动词性的范畴。
  而且羞或害羞是“当人意识到自己或自己所属团体违反了道德行为准则时产生的自我谴责心理的情感体验的反应”;人的害羞行为的展示,使人与绝对神性和动物性区别开来,展示出人具有神性和动物性的双重身份的实在性。害羞最常见的外在表现、表达形式有脸红、窘迫、惭愧、懊悔、羞怯、手足无措、自虐等样式。
  由于马克斯·舍勒在生前并未完成《论害羞与羞感》的完整论述,在这篇“关于羞感的残篇”
  中,舍勒只讨论了身体羞感,而没有详细论述精神羞感,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在舍勒思想中关于羞感的这条思路是中断了的,[4]这也使得我国学人在研究舍勒的羞感思想上呈现出一些值得商榷的看法,尤其是对舍勒认为“羞感的表达形式不是教育的结果”的误读很是值得商榷。但是,舍勒的这篇《论害羞与羞感》的价值,正如研究舍勒的权威弗林斯(Manfred S. Frings)所说:“与萨特和尼采对人的害羞的论述相比,人们一定会称赞舍勒的论文(《论害羞与羞感》)。在有关害羞现象的哲学文献中,这篇无疑是最优秀的。在其中,舍勒对现代社会中害羞如何变成一种罕见的人之为人的表现形式做出了很好的反思。”[5]因此,我们必须纵观舍勒的包括《论害羞与羞感》在内的绝大部分论著,才能澄清其羞感和害羞的现象学内涵。
  二、现象学视野中的羞感与害羞的生成原理从词源学上说,羞感(英: sense of shyness;德: Schamgefühl)是名词;而羞、害羞(英:
  shame、blushing;德: Scham)———羞感的表达是动词,因此决不能将羞感混淆为羞感的表达。舍勒对此早有明晰的论断:“羞感总之是对个体的一种负罪情感…… ‘害羞’始终是为某事而害羞,它与某个事实相关,这个事实自发地‘要求’害羞……害羞是一种独特的情感活动。”羞感的“感觉活动在人身上或可称为‘害羞’”。
  如前所述,羞感是人所独有的心理现象,而害羞是羞感的表达或表现形式,是人“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3]805;羞感是人区别于神和动物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所在,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就说明了羞感的先验性实在。羞感的表现形式及其程度源自于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选择的差异,也就是说,羞感的表达———害羞并不是羞感本身;而且羞感的表达———害羞的表现或表达必须与固定的伦常习俗、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制约下的害羞形式相区别。
  羞感是人类先验结构中的本质要素之一,“羞感的‘所在’或‘定位’(Ort)似乎就在于人的精神(Geist)与生命本能或生命冲动(Drang)之间的活生生的关联”。羞感是人先天固有情感,具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生化机制,正如孟子所言:
本文所属栏目http://myeducs.cn/deyulunwen/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公孙丑上);羞感是调节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心理机制,羞感的表现、表达则是人基于其羞感的存在,并对对外在刺激的所作的心理的、伦常价值的自我否定形式。作为人所独有的情感要素之一,羞感是喜、怒、哀、乐、好、恶、欲等要素的综合形式或是其中某一要素的下位概念。因此,羞感作为一种心理机制,绝不是后天教育和习得的结果,而是先天与生俱来的先验性实在,而羞感的表现、表达及其程度差异才是教育和传统的习得的结果。羞感的表达是因民族、文化等教化等形成的共在伦常价值的习得之后“回返自身”的价值判断的外显样式———羞感是每一个人共有的先验存在;而羞感的表现、表达因伦常价值差异而呈现出民族的、个体的差异。
  羞感分为生命羞感和精神羞感:身体羞感极其普遍地存在于人身上和人的发展的任何时空之内,甚至存在于较高等动物身上,不过难以发现而已;但是,精神羞感只存在于人类身上,而且由于精神羞感的时空性和层级性,导致某一具体精神羞感肯定不是人的普遍属性。由于马克斯·舍勒对精神羞感未作深入的解证,他在《论羞感和害羞》一文中只提出了“精神羞感不是人的普遍属性,不会出现在个体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的论断,所以导致海德格尔也认为舍勒的羞感思想是中断的。其实他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在其《知识与教养的形式》《楷模与领袖》等论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精神与精神羞感因层级性和时空性差异而确证为非普遍性、非共时性存在———身体羞感是人类共在的心理现象,精神羞感具有人类的同质性基础———精神(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动物、人趋向神的本质属性,精神羞感的元质或先验实在是全人类都有的,只是因种族、个体和时空、伦常价值等不同,精神羞感的表现和表达呈现出形式及其程度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或个体,因伦常价值、文化及其教育差异等,即使是针对同一可产生害羞的对象,在不同时空中不一定产生精神羞感的同质反应,甚至因不以之为羞而不会产生精神羞感的反应。因此,对舍勒的“灵魂羞感不是人的普遍属性,不会出现在个体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的解读,不能武断地理解为精神羞感的元质或先验性存在、原初心理机制的人的非普遍性和非共时性存在,而应该理解为精神羞感的表现或表达的形式及其程度因伦常价值的教育、传统及其无意识参与、效仿等而呈现出非普遍性和非共时性。精神羞感是人作为精神生命体的标志,是人何以为人的可能,是人的共在心理,不是不存在着,而是实在地存在着。(本论文由网学http://myeducs.c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