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免费资料 > 正文

浅析中国传统家教的主要理念及其当代必要性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免费资料- 浅析中国传统家教的主要理念及其当代必要性 ,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一、“早教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主张“教子当在幼”。认为早教可以从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是胎教。关于这一方面的理论可以追溯到我国的西周时期,当时统治阶层为了使太子能够更好的稳定江山,当太子在腹中时就开始对其开展教育,故有“太任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吐傲言” ]的记载。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也就胎教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 在当时无论是地位显赫的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胎教在孩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孟母就曾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像这样“古之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的胎教理论多之甚多,为如今胎教理论的丰富和胎教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对出生后儿童开展的初始教育。

    古人在主张对腹中的胎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丝毫没有忽略对成长中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人在幼稚无知的孩童时期,不拜求老师教导以端正本性,就没有办法自立其身健全人的善性。基于这种思想清代冯班在《钝吟杂录》中给予了论述,他提到“为学全在小时,年长便不成。然年长矣,亦不可不勉。”只有“先养蒙”才能造就人才,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教子弟者,自其幼而教之,则甚易; 迨其长而始教之,则甚难。幼而教之,使顺其性之本然,故易。长而教之,习染既深,使返其性之本然,故难。” 的确,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把由父母进行的家庭教育称为“母育学校”,它的任务是奠定儿童体力、道德、智力发展的基础。他认为一个人最初的印象是深刻的,持久的,而再教育是困难的。

    所以他主张从睡在摇篮里就开始培养,而这一任务自然就要由家长来承担。 可是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只注重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直接或间接的转嫁给学校和老师,忽略了自身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启蒙作用的发挥,造成重养轻教现象的产生。还有一些家长则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觉得孩子太小,对他们不需要那么认真,“树大自然直”,放弃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早教是人生中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树立健康道德品质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如同一张晶莹透明的白纸,精神专一、没有受到外界的熏染,由于与父母之间存在特殊的血缘关系,他们会更加信任和膜拜父母,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来建立特殊教育关系,做到以正确道德观熏陶、引导、教育身边的孩子,这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而那种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呀?

     二、“迁善崇德”的理念在中国古代传统家教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尤其注重对子女的德性教育,认为“家教立范,品行为先”、“苟善,则匹夫之子,可以至王公; 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 突出品德教育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如何开展德育方面,汉代的王符在《潜夫论·遏利》中提到: “贤人志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 劝之以正,弗劝以邪; 示之以俭,弗示以奢; 贻之以言,弗贻以财产。”也正是由于对德育的重视,因而古人倡导“遗德不遗财”即将美好的品德而不是将易生祸害的钱财留给后人。 “迁善崇德”的目的在于教子做人,在于帮助子女形成高尚的思想观念。在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时代更呼唤人们“迁善崇德”。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各种价值观念和西方思潮源源涌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一些领域道德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潜滋暗长。

     比如前段时间的毒奶粉、瘦肉精事件,甚至在择偶观上,一些人也完全摒弃了古人“嫁娶不可目眼前势利,择婿须观其品行,娶妇须观其父母德器。一若之后,不得因贫贱患难,遂生悔心” 的理念,出现了媒体上走火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头笑”的拜金女。所以家长必须及早地以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活动教育引导孩子,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趁虚而入,做到在从灵魂深处来帮助子女适应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其次,重养轻教和重智轻德现象频频出现。眼下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家长总是竭力的给子女创造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子女存钱、为子女大把大把的花钱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却疏忽了对子女的德性教育。另外,尽管许多家长也意识到孩子的道德品质很重要,但是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下,家长都不由自主地将考分放在了第一位。只要孩子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进而造成了德才不能兼备,影响了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