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免费资料为您提供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 参考,解决您在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 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摘 要:本文从政策和实施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动因及实施策略,梳理和分析了小学英语课程实施10年来给我国英语教育领域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为更好地理解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有效应对课程开设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
1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动因1.1 反映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与需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都必然与该国的战略发展需要和国家意志联系在一起。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能力成为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各国也都把普及和提高学校外语教育水平和质量作为了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发展的策略之一(Graddol,2006),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提早到小学阶段。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政策反映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基础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王 蔷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改革;课程实施。通过实施小学英语课程,改变长期存在于英语课程中的“聋哑英语”的教学模式,力求从总体上提升学生在高中毕业时的综合语言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1.2 顺应国际小学外语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开设小学外语课程顺应了世界范围内开设小学外语课程的潮流,也反映了一种国际社会的普遍认识,即学习一门外语,越早越好(Rixon,1992;Nikolov,2000;Tucker,2001)。自20世纪90年代,各国政府就认识到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意义,并积极实施小学外语课程规划。从总体趋势看,开设小学外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努力的目标。以下是部分国家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情况:韩国从1997年实施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每周设1课时(韩国国家教育部,1997)。之后,韩国教育部多次组织课程大纲修订工作,并于2008年的修订中将原来每周1课时改为三、四年级每周2课时,五、六年级每周3课时(L e e,2010)。孟加拉自1990年起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每周5个课时(Hoque,2009)。
英国的苏格兰从1997年起在所有小学从10岁起开设外语课程,主要语种为法语,每周平均80分钟(Sharpe,2001)。法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验小学外语课程,1990年决定从7岁起设置外语课程(Low,1999)。匈牙作者简介:王蔷,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行动研究等。48LCFulyJ0121Vl.8oo.4NGeneral(erialSo.42)N利多年前就从小学四年级开设外语课程,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语种为俄语,90年代后为德语和英语,每周3-5节课不等,每节课有25分钟或45分钟两种(Radnai,1996,Nikolov,2009a)。西班牙自1992年起从小学中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程(8~10岁),每周3课时,主要语种为法语和英语(Johnson,1994)。意大利自20世纪60年代启动实验小学外语课程,于1985年正式开设,学生从8岁起学习外语,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从7岁开始,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荷兰经过18年的探索和准备(自1968年),1986年正式在小学从10岁起开设外语课程,语种为英语(Blondin 等,1998),由于准备充分,语言环境创设好,根据教学效果评估是开设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
日本将从2011年起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目标是为小学生发展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奠定基础,课程提倡任务导向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树立与人交往的积极态度 (Takashima,2010)。此外,欧盟委员会还于2003年制定了在其所有成员国扩大、巩固和发展学龄前和小学生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的行动计划(欧盟委员会,2003)。
1.3 体现外语学习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虽然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争论一直不断,但人们在外语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上已经取得了一些基本共识:早期接触外语,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特有优势(基于关键期假说),如对语音的敏感和对语言的整体习得能力。同时,早期学习外语使儿童既能享受儿童时期的强动机、低焦虑的情感优势,又能发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的认知能力和不断丰富的生活经历与知识,以及持续发展的学习策略来促进外语学习。此外,提早学习外语能使儿童相对较长时间地持续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整体外语能力。也就是说,学习外语不仅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使儿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更能使儿童发展良好的性格和品格,开阔视野,形成开放和兼容的态度。
1.4 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开设外语课程的需求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家长对外语教育的要求。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教育、科技和国际交往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各地自主开设的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和家长对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于外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学起学习外语有利于他们在升入中学时保持学习的优势,有利于孩子升入优质中学,也有利于减少孩子中学阶段的学习压力。因此,很多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开设外语课程的小学。到1998年底,已有800多万小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适合小学生的英语教材和一定的课时保障,再加上缺乏有效教学方法和对教师的系统培训,致使小学英语课程的质量令人担忧,小学英语教师的地位也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因此,很多家长不得不花高价送孩子到校外培训班学英语。显然,给予小学英语课程国家课程的地位,有利于对教学实施统一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社会的地位,有利于对教材编写、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的投入,也有利于政府加大对小学英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2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定位与实施方略2.1 课程定位突出体现人文价值小学英语被确定为国家课程,如何为课程定位至关重要,即:如何确定课程的理念、任务和要求关系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选择。根据国际上关于外语对低龄儿童发展的研究,我国的小学英语课程定位更突出了其人文价值。也就是说,小学英语不应仅关注语言学习本身,而更应关注如何通过外语学习发展小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起自信,树立开放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学习外语,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具备初步用外语与人交流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外语创造条件。根据这一课程定位,小学英语教学必须防止并纠正以语言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倾向和做法,特别要防止把应试教育的方法搬到小学英语课程中来。课程要通过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等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过程,使小学生爱学英语,乐学英语,会学英语,以从根本上摒弃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小学英语课程对国家和儿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2.2 课程实施采取逐步推进策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施小学中国外语语课程无疑是一项超常艰巨的任务。首先是师资问题。面对数以亿计的小学生,在全国范围内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保守估计也需要大约40到50万的小学英语教师。这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任务。其次是课程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政策制定到课程实施,中间包括很多的环节,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它包括: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教师准备和编制保证、课时保证、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机制的建立、与中学课程接轨的措施以及设备投入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这个体系的建立既需要科学规划,也需要一定时间去落实,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课程的有效开设。再次,是资金问题。师资的配备、教师的培训、设备的投入、资源的开发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没有一定的资金保证,课程的实施就是一句空话。由于我国东西部之间、沿海与内地、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开设课程必须采取逐步推进的方略,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开始,再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到县城和村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英语课程不是权宜之计,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长远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计(《指导意见》,2001a),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因地制宜,既不应面对困难,畏难不前,也不应相互攀比,仓促上马,因为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会给学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