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免费资料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个“不代替” “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不代替教材去重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小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因此,让学生自己学习教材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使他们边看书边思考,边动脑筋边动手,并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另外,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有旁注、解释说明和思考分解过程等,这些都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明确的思维导向。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自学课本中的导语和图示,并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是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必须先通分,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这些内容在教学中都能找得到,看得见,无需教师从头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好,且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还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一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多位数的加减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两部计算应用题等等,都是一些后续材料,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对于这些材料上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尝试,自己探究对照课本有关例题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步骤,进行矫正,掌握知识,教师的任务只是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从学习的成功中体会到了喜悦感,又提高了学习能力。
2不代替学生去说出他们自己经过努力能总结出的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老师交给的教学结论,就不能牢固掌握知识,更不能灵活地应用知识。因此,要重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请学生准备好学具,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它。即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线、多少个点,请学生数一数以后得出结论。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自己得出结论。这些虽然很简单,却能使学生逐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3不代替学生去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提供思考机会,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去动脑。例如,在讨论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次,使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可以怎么折呢?大部分学生都折出如下图形:这时有一个学生却是这样折: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他折错了。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表态,也不急于让这个学生讲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