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免费资料 > 正文

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 ”,希望对需要 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一、隐性课程在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思想品德学科作为学校设置的直接的显性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是衡量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2006年,作为二期课改的指导性纲领文件,《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标准课程(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指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这一科学定位对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课程在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学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环节。然而,在强化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获得经验的思想品德显性课程作用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学校教学过程中隐性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及个性等诸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换言之,我们高度重视了“显性课程”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未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出“隐性课程”的最佳教育教学功能。所谓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课程。

    它往往不直接在课程规划 (教学计划)中反映,或者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主要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设、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校纪等)。 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隐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更特殊的意义,是对显性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它可以利用模仿、暗示、感染、认同和内化等方式,通过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协调、统一机制,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就一个发展中的学校而言,无论是宏观的课程建设,还是中间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乃至于具体的课程师生交往方式,均需将隐性课程纳入视野,在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注重构建显性课程的同时,挖掘其所蕴含的“隐性课程因素”,使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以更好地优化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隐性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影响机理隐性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和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通过接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经验的教育因素。在学校中,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对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隐性课程的特点: (一)从发生范围上来看,隐性课程应该是指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种因素。包括学校的硬件建设方面,如校园环境建设是否具有人文性、审美性;软件建设方面,如校长的领导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师生间的关系、校风、校训、学风等所承载的德育因素,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有很大的影响。

   (二)从教学预期上来看,对于学校而言,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隐性课程,其实质都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隐性课程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通过增加课程的可控变量因素, 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某种具有教育作用的教学因素,使其始终处于一种具有目的性与预期性的状态。 从影响方式上来看,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渗透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隐性课程潜在地隐含在各种显性教育背后,渗透在各种学习活动与环境氛围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含影响。 从发生心理机制上来看,隐性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发生作用的。显性课程具有明显的传递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而意识形态总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隐性课程能绕开学生的意识障碍,是学生无意识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这样的教育往往具有更良好的效果和更深刻的影响。

    从评价结果上来看,隐性课程主要通过潜移默化方式确实对学生道德成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其影响的结果难以用准确的量化方式进行评定,隐性课程更多地体现于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如行为规范、道德气氛等方面中,它不同于直接的道德教育课教学,也不直接决定学生学业的成败,往往被人们忽视,使得其教育功能被淡化。由于隐性课程因素主要表现在整个环境对其中个体隐蔽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感染影响人的心理情绪;通过暗示影响人的意识;通过模仿影响人的认知;通过依从影响人的行为;通过形成认同影响人的价值选择。这正是隐性课程因素的影响机理。正是通过这些影响,使隐性课程形成对人的道德认识的导向作用、道德情感的陶冶价值、道德意志的锤练作用、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竭力把学生的集体生活组织得使学生不把道德行为看作是教师为了实现他的想法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安排的行动。”可以看出,隐性课程因素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这也成为思想品德课程获得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 上一篇资讯: 中专德育课改革之我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