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免费资料- 语文教学:别只盯着“葫芦”——透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人在院子里种了几株葫芦,此人每天高兴地看着嫩绿的葫芦秧顺着棚架迅速生长。不久,藤蔓上开出了许多花,渐渐地挂满了可爱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发现葫芦叶子上有许多小虫子,邻居告诉他应该赶快捉虫,但他的回答是:我要的是葫芦!后来,虫子越来越多,很快吃光了葫芦叶子,光秃秃的藤蔓上吊着一只只的小葫芦。再后来,那一只只小葫芦枯萎了,掉落了……在考察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缺乏准确的认识,意识不到学生语文素养整体发展的学科特点:教学中眼里只有“葫芦”,习惯性地孤立地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某一方面,不能整体感悟和把握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这其中有部分教师实际上对自己的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不知道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从而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手段。这应该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的构成有很大的差异。
像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性的课程,它们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逻辑发展的过程:若干课堂教学目标构成单元教学目标,若干单元教学目标构成课程教学目标,形成一个目标体系,相互之间构成一种逻辑的递进关系,一级一级累加性地构成目标结构。而语文课这一文化性、素养性的学科的课程目标,是网络性地、滚雪球式地、积淀性地构成教学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之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目标之间并不构成逻辑上的数量关系,它的每一堂课,都直接包含了整个课程的精神和要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堂语文课实际上都是语文课程的“具体而微者”。新课标规定的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所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纵向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的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
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与上述四方面内容不在同一个层面。根据上文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特点的分析,这些目标的构成是纵横交织融会在一起的网络结构,它们的达成不能简单地各个击破,不能机械地择出其中一个目标实现后再去完成另一个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的特点。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学习新课标,知道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是很容易的,但能透彻理解并能融会于对课程的把握进而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用整体感悟语文教学目标的观点来观照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就会发现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只盯着“葫芦”:知识性的东西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但费时费力太多;能力的落实仍不到位,措施不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仍然不够或方法不当。而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机械地看作孤立的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基本上有自己单纯的教学目标:新生入学拼音教学就是要掌握那些汉语拼音;识字教学就是识字,而且大量时间主要关注的是字音和字形,字义教学有时囫囵吞枣,有时机械记忆,字词的运用更是很少关注;阅读教学就是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而写作教学几乎被“封闭”为作文课的任务,低年级的老师更是认为那是高年级的事,是中学的事。我们具体分析一些教学中只盯着“葫芦”的现象。先看看识字教学。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似乎觉得一二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学汉语拼音和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