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在技工院校一体化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希望对需要 在技工院校一体化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一、探索构筑适合技工教育的全新的“人文教育”语文学科平台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飞速发展,如何培养打造各层次的人才方阵,道德、理想、人格品质等等这些内蕴的人文素质永远是教育的大前提。在研究中,我们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关系,弘扬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精神。主要采用选择有利于人格发展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通过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的源泉的教学模式,优化结构、优化过程、优化内容,提高效果。
分层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学生实际开展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地发展。善用教材的策略:提高处理和使用教材的能力,用好教材,自编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的载体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第一是精神、是态度、是素质;第二才是技术、知识和能力。”技工院校的一体化语文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正是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核心从业素质的使命。这一使命的“核心”是精神性的,是灵魂性的,也是现实性的。是通过熏陶塑造精神,通过精神端正态度,通过态度提升素质。
(一)美文欣赏,沟通心灵。在以劳社版语文教材为依托的前提下,我们在凝聚着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众多美文中,选取了以信念、坚持、感恩、奋进、超越为主题的五类文本,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讲义内容。那些书写坚定信念的美文会帮助学生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那些拥有坚持美德的行动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进取的动力;那些催人泪下的温情故事会引领学生去感恩于万事万物;那些知难而上的奋进脚步会带领学生无畏前行;那些不甘平凡敢于超越的人生态度会启迪学生勇敢的破茧成蝶。美文欣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凝聚着人类精神内核的字里行间,在以尊重和爱为前提的语文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摸索实践中,青春之树必将茁壮成长。
(二)诗词渗透,涵养性情。让学生纵览古今诗词精粹,明晰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懂得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古今的诗词中博览精粹,升华品格。通过中国精深文学的渗透,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当。
(三)人文活动,提升素质。精心设计的系列人文活动,是寓教于乐教育方式中最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方式。分别以自编补充讲义的“信念、坚持、感恩、奋进、超越”五大主题为着眼点,通过“男儿当自强”演讲活动,“贵在坚持”的名人名言征集活动,《暖春》的观赏和影评活动,“奋进——路在脚下”劳动模范的讲座活动,《少年中国说》的学生自我价值体认活动等形式新颖的人文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活动中,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也给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肯定、自我教育的良好平台。
二、“人本主义”关照下的自我提升和勇于探索的教师观“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大教育家蔡元培强调了教育者应该具备人文教育理念。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等。
技工院校一体化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要具有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意识和勇于探索的教育教学改革精神。我国古代的教育家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培养人、教育人的劳动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有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的共同努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榜样力量无穷,“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师魅力是无穷,“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教师能力也是无穷的。技工院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应该以教师为主体,给予教师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提升发展空间,使教师更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和创造性的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