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免费资料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既是对祖国的一种政治立场和态度,又是对祖国的一种高尚道德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首先,利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语文课本中的这些内容不胜枚举,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中关于厅、堂、楼、阁、亭、榭、轩的介绍,《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等。又如孔孟的思想、荀子的《劝学》、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最佳素材。其次,可以利用祖国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如《水调歌头 · 游泳》中描绘的长江的壮丽宏图,《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自我奉献”祖国建设的炽烈情怀等。所有这些内容,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再次,我们还可以利用民族英雄和革命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如《冯婉贞》、《党员登记表》等,这些课文讴歌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慷慨捐躯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发学生从思想上钦佩这些英雄人物,自觉地学习他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标准,学会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正确评价他人的思想行为。首先,社会道德教育。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为保证社会正常秩序而为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维护社会生活安定;讲究文明礼貌,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做事有分寸,有文明素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实行人道主义;先人后己,相互谦让等等。例如,环境保护的问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成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现代公民道德素质高低评判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理念。如在学习《中国,水的困惑》一文时,一是让学生切身感受贫水的危机已迫在眉睫,走“脱贫致富”之路已刻不容缓。二是启发学生,贫水的原因是什么。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些年“水紧缺”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人类以后不再遭受贫水的危机,我们该如何做起,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其次,家庭道德教育。如《这不是一颗流星》中孩子处处为病中的阿婆着想的敬老爱老之心,《离不开你》中刘桂芬对残疾丈夫几十年如一日的关爱之情,《妈嫂》中嫂子爱护兄弟姊妹的体贴之情,都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的良好素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些课文内在的思想性,用语言文字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职业道德素质,如《另一种坚持》中拉面师傅的“固执”其实更是一种诚实守信的体现。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贯穿在人的全部活动中,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态度上的。而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要受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等的支配,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谈不上先进思想和优良品德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苏东坡曾云: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为我们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提供了极好的载体,语文课文中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料。如《愚公移山》中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老山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顽强意志,《送东阳马生序》中艰苦求学、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其次,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乐观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若对他笑,他便对你笑;你若对他哭,他便会对你哭。”养成乐观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
如《小橘灯》中小姑娘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仍然坚信“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正是对未来的乐观精神,给了小姑娘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又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在能看见东西的第一天下午,我将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的漫步,让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色里,在这有限的几小时内我要如醉如痴地欣赏那永远向有视力的人敞开的壮丽奇景。”文中描绘了假定自己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会到的精神愉悦,像这样的段落在文中可谓是俯拾皆是。然而,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不是来自作者笔下那色彩斑斓的世界,而是来自作者热切、坦诚的至性真情,这一切都是源自作者内心深处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务实精神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深入实践的精神。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知识,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