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免费资料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树立“一根红线”贯穿始终的意识“一根红线”是指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体育教师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线,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备爱祖国、爱同学、团结互助、勇敢拼搏、活泼开朗,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社会道德规范等良好品质,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
“一根红线”贯穿至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之中,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与巧妙安排。要知道,学生个人的身体锻炼不仅是为自己,更关系到祖国的民族素质。活动前,教师应从长远的教育目的来引导学生加强锻炼,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在训练中,设计一些培养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一致的团体意识的小活动。设计一些培养学生敢于争先意识的竞赛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中无意识下得到思想教育。其实体育教育最后达到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更是使其具备顽强的意志,过硬的素质等适应社会发展的性格。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就是教师没有全面研究学生,不能使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如采取男女生分开上课,对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训练活动等,不仅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备好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把握体育学科分散性与整体性结合特点。
在分散训练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不同发育类型阶段内学生的教学目标,并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使发育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应性教育。同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身体素质好、有体育天赋的优秀学生,更要关注那些身体发育迟缓的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当然,针对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及活动的难度,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也可采取强化训练等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对此类学生心理上的关怀,及时勉励他们取得的成绩,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上进的欲望。在班级内建立互助小组,以强带弱,共同提高,满足了不同需求阶段学生的需求,达到班级训练整体性的提高。
2、面向学生全面发展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结构,根据体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分别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目标,为面向学生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传统的体育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没有重视学生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而新课改则要求教育者应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教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有序组织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更要求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即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因此,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为前提,运用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技术,探索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美学元素。体育与健康学科中最为常见的是“身体美”、“运动美”,“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呈现的一种机体良好性状的美;“运动美”是人类在运动中展现的动作行为美。作为高中体育健康教育应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增强体魄,塑造体型,促进机能完善等方面,并从中感受美,创造美。作为言传身教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自身示范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当然只要教师心态健康,情操高尚,仪表整洁,姿态优雅,动作精湛,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了美好形象,达到了对学生的美育。以发展学生特长为主,改革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育开展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中,要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