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功能的提升路径 ”,希望对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功能的提升路径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正如北宋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尚的品德是高超技能的统帅,由此可见道德的重要程度。因而,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是同等的重要。本文就如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功能发表几点看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正确定位,突出特色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就是方向和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也同样如此。“正确定位,突出特色”的简单理解就是正确定位德育的目标,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德育的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保证的作用,它对德育的过程起到制约和影响的作用,并对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起到决定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贯彻国家的德育大纲,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切合中职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与公民道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相一致,有利于中职生以后的职业生涯。突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因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德育必须包括培育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塑造积极的创业观,培养新时代荣辱观,培养敬业贡献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等。当然,中职德育还应建立起学生的职业理想,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指导。总之,中职德育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特点是要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二、注重师德,抓好学风“注重师德,抓好学风”就是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品德修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活动,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为师之道,端品先行”,教师的品德修养对学生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教师的接触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效仿。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常常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人品、性格更会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础。[2]因而,教师的品德修养对学生德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即是要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学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道德修养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生活在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模仿和相互竞争的环境之中,良好的学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生道德修养养成与提升的重要客观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时一定要注重学风的建设和培养。
三、学科渗透,显隐并重“学科渗透,显隐并重”是指各门学科都应渗透相应或相关的德育知识和内容,而不只是单纯的体现在德育课上,并且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同时进行德育,这样就建立起一个立体的、交叉的中职德育网络体系。德育本身就不是单纯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以及法律常识等的认知和理解,也包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践行。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各学科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德育内容和德育知识进行合理的渗透,使各学科知识都参与到现实的德育工作中以提高德育效率和质量。当然,这里所说的渗透并不是单纯的将本属于德育课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生硬的搬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这需要任课教师的教学智慧。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在学校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通俗的来说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的教学科目。
《教育大辞典》对隐形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承担着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法律常识等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隐形课程更多的是通过无意识的经验和情景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它们在学生道德培养过程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必须同时注重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只有合理的安排好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更好的完成中职德育任务。四、打破传统,创新评价这个楔形多面体在课本上未见过,可指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对问题深刻洞察,可发现EF位置不定,可设想侧面FBC⊥底面ABCD,从而利用“特殊值法”作出迅速判断。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来达到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