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参考免费 > 正文

关于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看就业信息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论文摘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来看,就业信息如何在社会、学校与学生,即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之间的不对称,并试图建立就业信息对就业观影响的机制:从大学一年级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始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信息的重要性;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

  论文关键词:就业信息;信息不对称;就业观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此三位经济学家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一是信息占优方面利用信息优势常常会做出“败德行为”;二是信息处于劣势方面要承担风险,从而使自己在面临交易中做出“逆向选择”。由于“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效率。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面总结了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指出,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并强调指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然而,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了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与学校提供的大量毕业生之间存在匹配差异。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提供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其结果是:当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当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人才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大学毕业生,但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对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出现企业招工难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大学生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

  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表现

  1.宏观层面上的表现
  (1)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人才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大众化教育理论,认为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英才(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在9.8%左右,2006年增至22%,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因此,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2)从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方向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社会精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