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而忽视了学校在社团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缺乏充分的建设投入。学生社团活动由于受经费限制并缺乏指导老师指导,活动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3)缺乏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目前学生社团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与激励,往往发展意识不强,社团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调动,工作热情往往难以持久。(4)缺乏科学管理与有效指导的有机结合。团中央、教育部中明确指出:“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在高校团委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社团客观上存在“管理多、扶持少”现象。
从学生社团自身层面分析:(1)缺乏明确的社团定位。只有定位明确,社团成员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目标与社团目标的真正结合。目前不少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对社团成立的定位缺乏理性思考,对社团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光凭兴趣爱好和一腔热情,甚至有些学生成立社团的动机只是追求“轰动”效果或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2)缺乏鲜明的社团文化。高校社团文化是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包括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等主要方面。目前社团影响力弱、生命周期短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忽视自身文化的塑造,仅满足“应付式”地开展活动,缺乏精心设计和整体策划,工作随意性大,以至于活动效果不理想,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3)缺乏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薄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当前大部分社团并没有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经验简单行事。即使有些社团制定了章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工作随意性大。(4)缺乏优秀的骨干和合理的梯队。目前社团骨干中低年级学生较多,部分社团干部以往很少或没有担任学生干部,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难以胜任复杂的工作;有些社团干部参加工作主要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缺乏为社团服务的意识;有些社团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非但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科学路径探索
1.从学校层面
(1)加强政治领导。一方面要建立社团活动的审核制度,对活动要严格把关、加强指导,不使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社团活动散布、传播。另一方面要探索和推进在社团中建立党团组织,加强社团自身的政治领导。使社团成员的群众性与党团员的先进性相互补充,使社团活动的专业性与团组织活动的普遍性相互补充,增强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加大建设投入。学校应尽可能单列学生社团建设专项经费,以满足社团发展的基本需求,并对优秀社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要鼓励学生社团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推进自身建设;要出台政策、整合资源,解决社团活动场地紧张、设备缺乏的问题。同时要加强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要按照责、权、利相配比的原则构建指导老师工作机制,有效调动指导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提高管理指导效果。首先要加强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要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各重点环节进行明晰和规定,使管理有章可循,推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团的发展;又要鼓励社团结合自身特点,组织个性鲜明、格调高雅的活动。最后要坚持鼓励创新和讲求实效相结合,要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活动实效,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和活动。
(4)构建综合评价、激励机制。要完善对社团的评价、激励机制,使每个社团能够对照标准建设与发展,避免盲目性;同时也树立了典型,以点带面,促进社团的整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