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始于2003年第53号法(法53/2003)为契机的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的改革的理念是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教育与培训制度,旨在改变原来的“双轨制”,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地位上的平等性。该理念是基于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的认识论经历了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到人力资本的视角,到运用多元智力的理论,从理论上提升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理念;成效
一、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概述
在意大利的大多数相关文献中所使用的职业教育(istruzione professionale)是指在学校制度中与普通教育的“高中(liceo)”相对应的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活动(而“高中”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机构)。在这里,有必要加以强调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高中”与“高级中等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意大利法53/2003对的教育制度的规定,学生在结束第一轮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之后,在14岁进入第二轮教育,即“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该阶段的学校分为进行普通教育的“高中(licio)”(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和进行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在内的一些学校:“职业学校(istituto professionale)”、“技术学校(istituto tecnico)”和“艺术学校(institute d’arte)”。
职业学校学制5年,但分为3年制证书课程和2年制证书后课程。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后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接受2年的证书后课程的学习(约占毕业生的25%)。在前3年主要进行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地转向其他的课程或学校。在第4、5年才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培训。
技术学校培养目标是提供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必要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75%)都继续接受高一级的教育,学制和普通高中一样为5年。
艺术学校课程为3年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使用地方的原材料,掌握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艺生产。通过毕业考试颁发应用艺术熟练技工证书(Diploma di Maestro d’arte applicata)。在有些学校还通过另外2年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高级中等教育应用艺术毕业证书(Diploma di Arte Applicata),该证书可以使他们进入高级艺术学院继续学习。也有些艺术学校开设5年制的实验课程,由2年的普通学习阶段和3年的专业学习阶段组成。
改革后,以上三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都都能够直接进入工作世界,也可以与普通教育的高中生一样接受第三级教育、大学教育、高级技术教育(ITS)或高级技术教育与培训(IFTS)
传统上,在意大利“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简单地说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体系内部进行的,主要由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艺术学校等公共教育机构承担的教育活动;而职业培训是指在学校体系之外,由企业或培训中心承担的职业技能的训练。
改革前,在意大利“教育”这一概念是指由国家负责的学校里的教育活动,“培训”则是由大区负责的在学校之外的培训中心或企业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然而由于法53/2003的改革把原本属于国家权限的、在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放权给大区来统一管理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使学校的功能有所扩大,也承担起一些职业培训的任务。因此,“职业培训(formazione professionale)”这一概念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业培训是与学校里的“教育”相对应的一种体制,是在学校之外的机构,如在职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内部进行的,为获得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资格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广义的职业培训包括学校里的职业教育和狭义的培训。“培训”与“教育”的概念在使用时有时培训涵盖了教育的概念,有时有所区别,以对应的方式出现。“培训”从广义上和全球范围的使用来看,与教育有着同样的含义,尽管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在提到企业内部的培训时。尽管学校仍是占据社会的中心地位,因为意大利18岁以下的青年大部分是在学校接收教育,然而学校在传播知识和价值方面的职责正在受到挑战。最近,在欧洲交替制已被大大提倡。在各个国家教育的概念已逐渐向培训转移。
随着欧盟国家对非正式非正规教育的承认,对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视,教育与培训的概念的交集越来越大,培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学校已不再是唯一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场所。即使以往在学校进行的正规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的培养模式。教育与培训的含义也越来越趋于同义。
二、推动意大利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的目的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意大利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开始朝向“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改革。法53/2003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普通教育在地位上的平等性。因此,有许多学者围绕这一变革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意大利的教育研究者中对“双轨制”的批判研究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最明显的例子是从2001年9月开始,时任教育部长莫拉蒂女士在以教育家贝塔亚(Giuseppe Bertagna)为首的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学制重组的法律及与此相关的各种规定,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进行了改革和重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平等的、多样的教育与培训体制。
“双轨制”的特点是“精英教育”占主流,普通教育的社会地位高,是专门为上层社会培养领导人才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培训则处于从属地位,是为下层劳动者培养某项谋生技能为目的。从课程上来看普通教育开设拉丁语,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不开设拉丁语,为就业做准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不能相互转换,是截然分开的两轨。贝塔亚等人在多部论著中对意大利高级中等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与未来提出了相当有价值和进步意义的建议,对意大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仍在继续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强调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学术证书具有平等性。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的,它也具有教育性和连贯性。正如法53/2003所规定的,在第二轮的教育中的前2年,所有的路径(普通的和职业的)有着同样的目的。在不同路径的前2年里,这一平等的“统一”的目的,旨在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关键能力,成为积极的公民。这一改革理念是重新定位“职业学校”与“技术学校”这两个词汇的性质和功能:从较大的文化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思与行紧密结合来培养完人。如果“技术”意味着是人的一种财富,是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职业”则意味着是这些技术能力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以意识的方式承担着有意义的社会和工作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