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高职教育正在向以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建设阶段转型。高职教材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快速发展,并出版了一些精品教材,但就教材建设的整体而言并不乐观。教材的滞后问题非常严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文章对高职教育教材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材建设;滞后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并迅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在这些问题当中,尤其被关注并深受诟病的就是教材滞后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材滞后原因分析
近几年高职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快速发展,然而其量的急剧增加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反而出现了更多潜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滞后
高职院校在建校初期,其关注的重点是基建和招生,在于扩大占地规模和招生规模,在于建大楼、招大师。而高职的教学模式也是在模仿中不断探索。初期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多的模仿和抄袭了传统的本科模式,甚至是一些老化的陈旧的形式。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教授曾指出,本科的很多教学内容非常陈旧,有一些老师的讲稿都已经发黄了,十几年都不变,上过一遍又一遍,很难更新,没有新的内容。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不能拿这些陈旧的东西,必须用变革的材料、变革的知识,要加速教材的改造,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可见本科现有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都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本身就很陈旧,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高职培养计划就更显滞后了。而在此基础上使用的高职教材就不可避免的陈旧,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滞后使教材滞后越来越明显。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滞后还体现在不能根据高职的定位来设置,而是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因素。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却偏离此道,与现实脱节。相对于国外同类院校,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课设置太少,公共基础课比例大的现象。高职学生的优势应是不需要岗前培训,上岗之后马上就能熟练的工作,给企业节省人才培训的时间,而目前的高职生恰恰丧失了这一优势,在就业市场上毫无优势可言。
2.教材建设浮躁、急功近利
教材的滞后与没有开展有效的教材建设是脱不了关系的。从高职的教材发展来看,高职教材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看似可选择的教材多了,实际上大多数是千篇一律的重复编写,只是一种虚假繁荣的学术泡沫罢了。在教师和出版社双重利益的驱动下,高职教材建设显得浮躁和急功近利,良好的高职教材建设逐渐变质。
(1)教材编写功利性十足。教材作为核心的教育载体,其编写是一项十分严肃和审慎的事情,在国外,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敢编写,而且每一种教材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在国内,老一辈学者对教材的编写也特别谨慎,绝不轻易动笔。可是近些年来,教材却成了人人都可一试的领域,部分编者没有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在高职教材的编写上,十分盲目和随意。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教材编写应该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性。高职教材的编写者以高职教师居多,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去企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教材编写时,在不研究高职教材受众的情况下,编写的教材显得急躁和盲目。
(2)重点院校教师评职称看项目、文章和学术专著数量,看文章是不是被著名检索机构收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