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从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提出创新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构建了实验教学新体系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并对创新性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即巩固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运作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的比例。它的作用不仅在于通过实验教学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计算机的使用与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计算机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其特点就是以实验教学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打造一个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平台,探索在现代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思路,全面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一)改革目标和思路
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为主线贯穿整个实验教学全过程,建设设施一流、设备先进、队伍精良、管理有序、全方位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创新性人才。
(二)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建设理念,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逐步形成“一个宗旨,三个结合,四个层次,三种教学途径,四种辅助方法”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个宗旨: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构建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三个结合: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制定两个教学大纲,即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其统一整合成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依照先理论后实验和尽量一班的理论、实验老师为同一人的两个原则,并由理论课主讲教师负责实验内容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实验课与理论课衔接不紧密,内容不连贯的问题。二是基础、提高、综合、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阶段性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分层次设计实验项目,并加以统筹、规划和组织,加强学生对综合、研究创新型知识的认识。循行渐进的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应变能力。三是实践教学内容与科研紧密结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了使学生适应时代即将服务社会的需要,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与科研相辅助的项目,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四个层次:构建基础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渗透的实验教学模式。三种教学途径:通过必修、选修、开放三种教学途径组织实验教学,在学生完成必修实验的前提下,按学分要求开设公选课,并在开放时间进行一些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四种辅助方法:采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上答疑、电子邮件、QQ通讯四种方式辅助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是决定实验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内容验证性实验居多,设计、综合创新型实验较少,且教学方法也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按部就班,学生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
根据面向21世纪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新实验内容、重组实验课程、建立起符合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内容和体系是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实际,将实验教学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探究式实验。基础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主要在课程的一定阶段进行。探究式实验,主要是创新型实验,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式实验主要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项目、实验设计方案。增加探究式实验的比重,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到网站上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对其他学生产生激励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