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空心思地把精力由“考场内”转向“考场外”,考场外作弊表现为考前和考后作弊,考前作弊主要表现为考生在考前通过向命题教师套题,提前得知考题信息;考后作弊,主要表现为考后送礼求情,或动用社会关系给教师施压,希望判卷时“放水”,甚至更改成绩。考试作弊时空上的延展,造成考试作弊行为泛化,危害日趋严重。相对于“场内化”,这种向外部延伸的作弊行为更加不易发现、惩处。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大学实行学生评教与教师能力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并依据学生成绩考查老师教学成果,老师出题太难、不划范围、监考太严、给分太低等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导致这种“场外化”作弊方式愈演愈烈。
4.作弊意识法制化
近几年屡屡发生学生因在校考试作弊受处罚,学校拒绝为其颁布毕业证书、劝退或者开除的事件。从2003年暨南大学武某诉学校因其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案胜诉开始,王某起诉武汉理工大学案、姚某起诉浙江师范大学案、5名考试违纪学生起诉沈阳师范大学案均以胜诉告终。这一方面体现出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学生处罚的依据是《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大学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细则》等,这些规章规定均不是法律法规,所以其开除学籍、劝退等决定无法律依据,在对学生进行处分时就缺乏法律支持和保障,在处理考试违纪学生时增加了难度,同时一定程度上给其他考生带来了非良性的影响。在调查中,许多学生表示,学校应该出台合乎法律规定的处罚措施,既能起到惩罚作用,又能警示其他同学。相反,如果仅仅因为考试作弊而做出类似于开除学籍之类的规定,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学校,维护自身权利。这一方面体现出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学生处罚的依据是《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大学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细则》等,这些规章规定均不是法律法规,所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决定无法律依据,加大了学校处罚作弊考生的难度。
二、对作弊现象诱因的理性透析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蔓延和扩展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解读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不仅要关注学生,还需关注教师和高校,甚至应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层面来考虑,针对当前大学校园严峻的考风问题,通过调查访谈,总结诱因如下。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阶段,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在经济转型期,受到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冲击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和成功速成意识,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违法难究等,这使得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努力工作者默默无闻,投机取巧者风头正劲。受此影响,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淡化,急功近利,甚至不少学生认为考试不抄是一种“愚蠢”、“刻板”的表现,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激烈的人才竞争,金融危机加剧了就业压力,一些用人单位片面重视分数、证书、学历,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使得分数、学历、文凭、证书成为社会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许多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不惜借助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此外,由于监考不严或者倚仗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作弊技巧,以及处罚不规范,被发现的概率以及损失远小于作弊带来的利益,使得许多学生铤而走险。
2.大学扩招造成学生质量下降。
自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全国计划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10年的657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