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疏于学业的少数学生,为了分数就愿意铤而走险。因此,在教学环节,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现能力等,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高等人才。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学校、教师应适当减少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整个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变目标控制为过程控制,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既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也能督促学生平时努力学习,减少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另外,文科类考试内容可酌情减少记忆性的题目,适当增加主观性题目,这不仅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也能避免考试作弊。理工科考核更加重视学生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实验课程与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逐步推行教考分离,激励老师依据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以及学科特点组织课堂,精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可增加口试、课程小论文、实践操作、课题、现场答辩等考试形式,以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刺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大学生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素质。
3.提高处罚科学性
当前高校应对学生作弊的处罚仍然较为简单单一,以北京某高校为例,“对考试作弊同学酌情处理,取消考试资格、通报批评;情节特别恶劣者直至开除学籍”。这样一是没有法律依据,二是处罚过为严重,造成了许多老师有顾虑,不愿给学生造成太大伤害。因此,大学应提高作弊处罚的科学性,改一站式处罚为渐进式处罚,对不同的行为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如:考试传递纸条、交头接耳、偷看他人试卷等行为,一次警告扣卷面10分、二次警告扣20分……三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认可这种惩罚,并且认为,只要被抓住一次,基本就不会再进行二次作弊,有很好的威摄力,也不会对考生造成太大伤害。如果有替考、手机传送答案、带耳机等较为恶劣的行为,再取消考试资格,会更有说服力。这样渐进式的惩罚方式既能使监考老师在处理考试过程中并不严重的作弊行为时减少心理压力,同时也能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考风,还能在学生中树立学校合理合法的形象。
总之,考试作弊不仅影响到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而且影响到校园风气,个人价值,同时增加了社会选用优秀人才的成本。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作弊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制定合理可行的处罚制度和防范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的影响,才能最大限度遏制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