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教师 专业化课程 改革 对策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课程改革进程中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教师培训、实施课题驱动、进行专家引领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等对策和途径,以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制约着教育质量,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以完善教育观念、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教学技能及提高教育研究能力为基础。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课程改革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改变了教师的实践方式。从教师专业发展是自主发展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创设了其自由发展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赋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情境性和连续性。
一、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新挑战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种变革对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教师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居高临下”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则倡导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的管理者向课堂的引导者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营造平等的、和谐的、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在探究中提高,强调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同时,课程改革还提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创造性地编写教材、使用教材,这种课程管理模式使得教师还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编制者、选择者等多重角色。
2.教师观念的更新。课程改革彰显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本着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意识到自身职责的多样性,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认识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养成学生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使每个学生智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开发,走师生共同发展之路。
3.教师能力的提升。课程改革对教师更新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新的课程结构增加了综合性、实践性和研究型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恰当的设计、合理的安排,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能。其次,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生活化要求教师提高学术能力,拓宽学术视野,深刻体会知识的生活价值。教师也只有在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等新型工具辅助教学,才能超越学科的局限,做到开放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课堂的知识性与生活性、预设性和生成性达到有机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可见,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因素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因素,即社会进步程度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内在因素,即教师在自身完善过程中的自我角色愿望、自身需要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