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培训。教师培训应坚持两个主体,一是要开展以院校为主体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针对教师实施教育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设置体现教师的教育专业特性的培训课程,让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一个合格的教师知识结构应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等五个方面,在组织培训时要把握好这五个方面,事先确定好主题,定位好目标,建立培训目标动态管理体制。二是各个学校要根据各自情况,自主选择和设计培训内容, 自行研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会遇到的不同问题,采取个别突破与集中解决相结合,做到“研、训、教”一体化,在培训中注重总结经验,并加以概括、提升,探寻其规律性, 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进行专家引领。实践表明,教育的“传、帮、带”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有效地进行“传、帮、带”,必须借助专家的力量进行引领和示范,让专家深入课堂一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号脉”,研究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作出准确诊断和建设性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教师课堂上的“闪光点”,更要帮助教师具体明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面对面地沟通交流,通过梳理教师的课改理念,引领教师开展教学,激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真正有价值的专家不仅能对症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行动上的支持,还能直面课堂,亲自开展教学观摩课展示,在课堂中接受检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专家引领也正是通过发挥专家的智慧和问题意识,与教师们一起走进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施专家引领对教师进行理论上、方法上、行为上的引导,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师创新教学实践,有益于打造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实施课题驱动。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研究型转变,而这种转变就需要教师提高教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其策略之一就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教师要把教学工作融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把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变成课题,以研究者的眼光加以审视和分析,不断进行经验性反思和总结,探究其规律性。教师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寻,善于反思,研究总结出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自觉转变的规律,提高自己的认识,才能自觉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完善自身教学方法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当前,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许多学校已经形成了“科研促教,课题育人”的共识,大力实施“课题驱动”策略,让教师在专家带领下参与到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研究中,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极大提高了教师研究热情,提升了教师教学研究水平。课题驱动能实现教师在行动中把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4.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课程改革要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效,必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各个学校要满足本校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开发校本课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参与课程编制和开发的过程,既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也是教师间共同探究,相互影响和提高的过程,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 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发挥和彰显了教师的能力和价值,帮助教师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为教师不断地寻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增添了动力,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取供了新的路径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