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具有将人社会化为特殊的——有政治色彩的社会一员。从普通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人文教育对人的启迪和熏陶,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充分的基础:只有通过人文教育使人的思想得到启迪,自我意识觉醒,认识到参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产生民主意识,产生对民主的追求,并且获得追求民主社会的能力,才能认识到人作为某一特定社会的公民所应遵守的规则,所享受的权利义务,担当的政治角色,才会呼吁普遍的公民教育,通过公民教育将人烙上特定的社会公民印记。“实践公民教育的前提有三: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个人主体性的觉悟;教育民主理念的倡导。而勃兴教育人文精神的条件也有三;国家的法权保障、个体的批判反思和民主的自由空间。可见公民教育与教育人文精神的复兴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复兴教育人文精神是公民教育实践的应有之义,甚至可以认为公民教育的实践本身就是教育人文精神的复兴历程。”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非人为的自然联系。
由上可知,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涵上的交叉融合,从而从理论上能够说明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联系。实施公民教育需要民主理念的倡导,而教育是由人直接参与其中进行的,民主的理念也是由人来树立和实施的;那么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教育必然可以而且需要成为公民教育的言内之意。
四、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施的必要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发生9.0级大地震,在地震发生之后民众开始迅速避难,但是在避难的时候没有发生拥堵或踩踏的现象,整个避震过程井然有序;日本东京也有震感,于是群众迅速到街道上避难,地震结束后群众离开,竟没有在地上留下任何垃圾。由此可见日本公民素质的水平,这和二战以来日本的公民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纵观我国大学目前的教育状况,虽然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学持续扩招,据统计,“到2020年,大学入学率将达到40%”,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可与此同时,各种大学生诚信问题,青少年犯罪低龄化问题,富二代学生开名车在马路上飙车并肇事逃逸的丑闻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上。社会上身家上万的富翁,宁愿自家修豪宅喂狗,也不会想着拿出小部分的资金来做公益事业。与上述日本的公民教育成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历史的影响,中国国民对日本总有着一种心理上的竞争态势,但是我们要竞争的领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科技和经济,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和公民素质。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李慎之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而公民教育差距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对人文教育的忽视。
在正式发言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永远都将领导摆在最前面,领导只是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头衔,并没有涉及到对作为领导的这个“人”的尊重。我们会说“国家、集体、个人的荣誉”,却不会想到“个人、集体、国家的荣誉”。我们提“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不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又如2010年上海大火之后各个高校和机关等都开始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湖南某高校在学生宿舍门口的一块公示板写着:“上海大火,损失惨重,××学子谨记教训”。“损失”?这背后到底关心的是财产的损失,还是人的性命呢?说到底,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人”的落寞和对人性的轻视。
“人是万物的尺度”,正是因为对人的尊敬和思考,才会有思辨自然哲学,才有对自由的追求,对良好政治制度的向往。因为对人性的推崇,才会有后来的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最近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中,福岛的核电站发生了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