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结合国内高等学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研究和思考了专业建设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不足,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加强专业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等学校专业建设集群化、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的几点建议和对策,以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专业;专业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都在针对这一重大的现实课题进行着积极的思考,尤其是以创建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等学校,更是把这当做重中之重的战略规划来抓好、做好。
在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学职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一道构成了大学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能。学科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元素,是高等教育实现这些使命和职能的基础。学科的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涵盖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项关乎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是高等学校竞争力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创建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无论什么类型的高等学校,其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培养人才就得有专业,由此可见专业是学科培养人才的载体。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业建设水平,反过来,专业的发展会推动学科的发展,专业建设构成了学科建设的基础。本文基于这一背景来探讨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建设。
一、关于专业建设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1.专业建设的内涵理解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交汇点。专业的构成主要是由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课程体系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决定着专业建设势必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应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不断强化。
专业建设几乎聚集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布局、基本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也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也就没有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因此,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其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进而影响到研究型大学的创建。抓好专业建设,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和优势、提升高等学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专业建设认识上和实践中的若干误区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不断得到深刻挖掘,同时新的问题和表象也在不断显现。在如何实施和加强专业建设的认识上和实践中或多或少地会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需要认真分析,妥善解决。
误区之一:专业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特权”,而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专属”,模糊了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是由其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决定的。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有着高职高专院校无法企及的学科支撑优势。但是,考虑到学科建设涵盖的范畴和性质要远远大于和高于专业建设,统筹着高等学校各项建设,因而专业建设从属于和依托于学科建设,或成为其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