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预设教学 生成教学 课堂
论文摘要: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已然成为健康课堂的典型特征,它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体现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性,教师可以通过实现生成这一价值追求,从中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促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是,在实践中可以经常发现,当面对实际课堂教学中那些丰富的、开放的、多变的和复杂的课堂教学状况时,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抛弃之前的预设,甚至有的教师用生成取代预设的环节,出现生成与预设相分离的情况。
1 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教师只要在教学前设计好教案,随后在课堂上完全按照教案设计的步骤逐步实施,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就会是一堂很好的课。这种教师主角、学生配角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往往会把自己课堂教学的成败归因于学生的配合与否。学生完全依据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的课堂才是教师认为的理想课堂,学生不能插话、不能随意发挥甚或与教师“唱反调”,积极配合教师所组织的讨论活动以及毫无质疑和毫不怠慢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这其实是一种教学控制,教学变成一个以教学模板(教案中预定的方案)为依据的可重复的机械流程,磨灭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见,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忽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因素,使得课堂教学如同陷入死寂的泥潭一般,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新课改后,“生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生成”也随之成为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教师在积极实践生成教学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一些过分追求生成的极端做法,课堂上任由学生随意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只要出现问题就分组讨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探究发现,以追求不断的生成。
这2种极端现象的出现表明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还不清楚,不能在实际的课堂生成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其实,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缺乏生命活力。过分强调预设,就会忽略生成或轻视生成甚至错误得理解生成,课堂上则会出现生成“虚无”的错误;而过多关注生成、忽视预设的基础作用,最终会造成生成过度或者生成与预设相偏离的不良后果。
2 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貌合神离
首先,课堂上教师所预设的情景与生成后的结果毫无关联。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是为了生成而设计的,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前提。生成教学中的预设除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设计之外,还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诸多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需要涉及的知识要点。可是一些教师常常会去关注生成“途”中的一些错误资源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在重组课堂信息、引导课堂生成时也未能及时排除和处理价值不大或者干扰性较强的信息,没有及时、自然、有效地“扭转”这些不合理的或无用的生成,课堂教学脱离预设和有效的轨道,误入无效生成的歧途。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中,生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但也不是脱离预设的、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学生活动,而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地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可是有些教师所创设的生成要么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要么失去文本的精神核心,课堂生成不过是场随波逐流的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课堂对话。随着课堂教学的演进,教师在课前预设时所设想的情况演变成意外的、关联不大而又缺乏教学意义的生成结果,没能实现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转变,这样的生成难以保证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生成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其次,有些教师在课前不对教学进行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成的知识也不做出价值引领,从而陷入生成与预设分离的误区。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考虑到学生由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思维活跃、点子多、兴趣浓,生成活动中往往能策划和组织出活泼多样的活动,于是喜欢把课堂交给学生自主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在大多时候选择“退位让贤”,原先的预设也常常被完全否决和抛弃,这就很容易形成一场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课堂。还有一些教师则是在课堂上力求突出教学的过程性,过分地突出学生个性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保证生成超越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索性就放弃预设,在毫无预设的情况下去引导学生生成,但是学生之间知识的有效对话、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的良性互动并未像他们预想的那样自然产生。这种教学措施下,教师在这节课上仿佛是多余的、被动的,所谓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根本无法显现和发挥。其实,生成决非是空穴来风,它的生长需要一片“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心预设的土壤。
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和追求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预设、抛弃预设,课堂的生成伴随着预设而产生,有预设才会有生成。“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概念,两者相辅相成,生成不可能离开预设而独立存在。这种只求生成、不需预设的课堂教学方法破坏了人们一直努力寻求的综合的、最佳的课堂动态平衡,获得的也往往是一些负面的生成或是无意义的生成,毫无有效生成可言。
3 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并重,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方面,强调生成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而是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来实现生成。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是简化思维方式的典型体现,以简化思维方式看待教学活动,就会在强调确定性时忽略具体的教学情境,导致教学的失败。但这并不是否定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学预设是指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基于自身和学生的生活事实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是在对特定的教学对象——特定年龄、心智水平的学生——及已有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认识和方式的基础上,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理智的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内在需要,它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场为依据,是以尊重学生和教师自身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并以师生特别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精彩观念为目的。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教材,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另一方面,生成不是预设的简单展开,也不是对预设的完全“背叛”,教师要在“忠于预设”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演绎精彩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错误观念,在关注预设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生成,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意外。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墨守成规,生成不是自身的放任自流。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除了要在遵循预设的基础上来超越生成以保证生成的有效性之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教育机智,捕捉动态资源,在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生成之时,还要清晰、理性地考虑课前对教学任务的思考与安排,统筹兼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追求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和信息,实现课堂上时时升华、处处升华。升华的生成既能遵循预设又能超越预设,防止预设与生成偏离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程良宏,李雁冰.教学生成:为了学生的精彩观念和幸福生活[J].全球教育展望,200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