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参考免费 > 正文

浅谈马克思的历史概念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意味作出进一步的追问。在现代意识形态中,人们习惯用社会来概括个体。其后果显然是将外在的实体社会历史作为整个历史来看待,而感性个体则堙没不现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历史思想长期以来被许多人看成是“看不见人”的历史。果然如此吗?对此,我们有必要把感性个体或个体的感性从历史中追究出来,有必要理清这一状况和人的异化的关系,从而发掘出马克思历史概念被隐蔽的一维。

   


  二、马克思的历史概念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之时,只不过是说出了一个常识而已,然而这一常识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一方面,历史的各种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而另一方面,所谓“承受”,又是有条件的,它不仅仅是意味着这个承受者是在以往生产力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的,更重要是表明往昔那些人们由以达到其生产力水平和创造出其社会条件的基本感性经验必须在这个人的感性实践中重新操练过至少一遍。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一点已经被人们背诵了下来,可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能力的获得当然是不是绝对的而有条件的。在一个人的生命之初,他比任何其他物种的幼仔都脆弱,生产力的传承乃是要通过一生的学习。任何人都承认21世纪的生产力要远远高于12世纪的生产力,可是却没有人会愚蠢到认为21世纪的人都比12世纪的人更聪明。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工具的产生都是基于人对某种新的实践方式的相熟,也就是基于感性个人对自身与对象之间的新关系的相熟。而后人要传承这种相熟,就必须亲身加以体验,从而才有可能有所领会。马克思明确指出:“正如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而“一切意识都是现实的个人的意识。”既然如此,那么历史当然首先发生在感性个体。可见,当今人们将历史理解为整体或群的运动,显然忽略了感性个体的前提。
  我们知道,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扬弃了一元论。这本质上是放弃范畴论的逻辑的方式,而对个体和对象做出实践——即感性对象性的活动——的规划,这种实践的规划在时间中的实现就是历史,个体(主体性)的历史就是内在历史,对象(客体性)的历史就是外在历史。而所谓“实现”,就是二者之对象性关系的演历。

  三、历史概念的两重规定

  内在历史和外在历史是同一个世界历史的两种表现形式。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历史,只是外在历史这一维。
  外在历史是将时间性纳入到空间性之中。由于近代以来的历史竭力于对世界进行数学构想,从而空间被几何学均质化,生命被生命工程均质化,知、情、意被心理学均质化,从而在历史学中完成了对时间的空间化和均质化。最终,人们以量化的方式完成对一切质的把握。感性个体只被认作抽象历史概念的一个微小部分,而人们所谓历史,重要的是只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即外在历史。宏大的叙事方式就是外在历史的感性本质,而宏大的叙事方式正是资本的历史学表述。只有影响到生产效率的事件才是宏大事件,才能够在表述中具有宏大的语感,才成其为历史。这就是人们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大误解。我们知道,社会阶段的划分是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准的,而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可是,改造世界一事究竟令人感到幸福还是堕落和痛苦?这便不是外在史观所关心的和能够回答的了。对改造世界这一行为求之若渴的态度在近代以来才出现,因为它正是资本扩张的需求。这种需求要求历史将人的感性需要排除到视野之外,换之以效率标准,这就是人们所理解的生产力概念。而马克思所要肯定的生产力概念首先是内在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