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生本身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使得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影响他们自身未来的规划,家庭的优越感使得他们认为自己依旧会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三、后进生思想转化的方法
后进生学生鲜明的思想、心理特点对公办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后进学生作为其中更为突出的一个特殊团体尤为让我们关注,如何能让每一位后进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又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努力挖掘自身优势、自身价值,从而取长补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一直是笔者深思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三风”的建设,其教育转化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教师是爱的传播载体。充满爱心的教师能够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能够更好地尊重后进生的人格。爱是亘古以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细腻情感可以融化学生一颗冰冷的心。后进生外表套有一层硬壳,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当学生真心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期望和情感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夏克家,2006)
第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转化的信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后进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虽然在学习成绩上较差,是老师同学们眼中的“坏孩子”,但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把握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夏克家,2006)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要积极营造转化的空间,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另外,鼓励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帮助学生重拾自信是转化工作的关键。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安排,让后进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从而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
第三,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共同巩固并且加快教育转化工作进程。促进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即养成教育。长期以来,在教育后进生问题上,校外与校内配合往往不合拍。一方面,学校在苦口婆心地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很好地利用校外因素积极影响力量,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四,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学习使用过矫正、防范协约、强化暂停、表征性奖励、标榜示范等各种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要学会合理使用正反两方面材料,合理地使用情绪因素和理智因素,充分地利用“门槛效应”(向学生逐步提出要求)、“南风效应”(和风细雨式教育)、“名片效应”,避免“超限效应”(超过一定限度会产生副作用)等说服学生的心理策略,并学以致用。
例如:土木专业黄某某同学,自入学之后热情高涨,争做班级团支书,这样的热情持续了半个学期。大一下学期,该生在课堂上时常发呆,自习课经常看小说,出入网吧频繁,与任课老师交流中了解到该生文化课基础极差。第一学期,该生2门课程不及格,并且主动请求辞去团支书职务。作为辅导员,在与其家长的长途通话中感受到,家长和孩子几乎抱有同样的心理:基础差,不过很正常……学生似乎觉得自己的言行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理解,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放松。大二开学,笔者要求他每周汇报学习情况,但效果不大,相反他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