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博雅教育也称为文雅教育和自由教育,最早是由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其本身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内容。博雅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自身发展的素质与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博雅教育理念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现实启示作用,大学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确定大学的教育观,适时调整博雅教育的目标,进而建构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营造实施博雅教育的良好文化环境,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博雅教育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博雅教育;大学精神;历史演变;现实意义
一、博雅教育的内涵及历史演变
博雅教育作为西方经典的教育思想,也被称为文雅教育和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的思想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说:“显然应有这样一种教育,为父母的用其训练子者,不是因为它有用或必需,而是因为它是博雅的和高贵的。”他认为教育的功能有文雅和实用两种。在受教育者的所学之中,有些是供闲暇和享受之用,有些则是为实际所需,服务于实利的。他主张应使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得到自由发展,就必须去学习高尚文雅的学科。在《政治学》中他曾经提出,博雅教育是专门为人的自由而设立的,它应纯粹以“使用闲暇从事理智活动”为目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是欧洲中世纪的“七艺”课程设置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注重希腊文、拉丁文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博雅教育之所以萌芽于古希腊,与当时的社会构成有关。古希腊的社会分为自由人和奴隶,当奴隶若要享受到自由及相应的公民权利,其身上则必须具有自由人的某些特质。而自由人在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时则须具有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流利的演讲能力和娴熟的阅读能力,这些成为基本的条件。这一时期的学者提倡教授“七艺”,它包括智者派提出的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的前三艺以及经柏拉图整理出的算术、几何学、天文、音乐的后四艺。学习这些知识,因其是古代希腊和谐发展和人格理想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状况的反映,因此,并不仅是简单的传授实用性的知识,更深的意义在于希望能对内在的人格培养与精神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博雅教育十分崇尚个人身心的全面自由发展,关注人的自然属性。意大利人文教育家韦杰里乌斯认为,博雅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价值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着重强调的是建立在“人生来自由”这一理念基础上的人的自由精神和自身权利。文艺复兴以后,将七艺作为教学内容的博雅教育影响了欧洲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长达一千五百多年。
20世纪初的博雅教育受进步主义教育的冲击,50年代后重新活跃。进入21世纪,美国巴德学院的乔纳森·贝克指出:“现代博雅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批评性思维、有效交际以及公民义务的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其特色是有一套灵活的课程,允许学生选择,要求学习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它交互性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直接使用批评性的读本。”
作为一种经典的教育形式,博雅教育由于尚能满足一定阶层的利益及社会学校市场的需要,至今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
二、实施博雅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素质
当今科技知识的大发展,科学呈现高度综合化的趋势,需要人才综合素质高,便是要同时具有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开展博雅教育,奠定学生广博、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求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博雅教育重视知识本身的价值,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个体发展的良好素质。培养个体自身发展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个体全面发展,二是注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