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大学发展史表明,知识观是影响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知识观控制之下,大学制度表现出不同的制度形态。当代社会,大学应主动整合多元的知识观,学习不同知识观的长处,以增强大学制度内部生命力,优化大学外部制度环境,促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论文关键词:知识观;大学制度;制度创新
大学发展史表明,知识观是影响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历史上,大学经历了形而上学知识观和科学知识观两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大学制度形态特征也明显地反映了两种知识观上的差异。如今,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更是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代的大学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大学制度形态才能更好地释放其“知识能量”呢?
一、知识观视野中的大学制度
在不同视角下,知识观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因为知识本身具有复杂多样性。本文引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认为知识观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传播、生产、应用和创新的标准,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范畴、性质、结构、方法、制度及信念等的整体”。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差异催生了不同知识观,如中世纪的形而上学知识观、近现代的科学知识观,另外,还有目前尚未成为主流的后现代知识观。
大学作为传播、生产、应用和创新知识的高等教育组织,大学制度必然受到知识观的制约,因此,在知识观视野中,大学制度是不同知识观时期的大学组织主体为了传播、生产、应用和创新知识为而构建的一系列知识制度。在不同知识观时期,大学制度形态不一样,可以分为内、外部两种制度形态。大学内部制度是指大学组织自身为传播、生产、应用和创新知识而在大学组织内部构建的一系列知识制度,具体的表现形态如课程设置、学术自治、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职能等;大学外部制度是指大学组织自身为与外部社会互动而构建的一系列传播、生产、应用和创新知识的知识制度,具体的表现形态如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介机构等。
二、形而上学知识观时期的中世纪大学制度形态
1.形而上学知识观
“形而上学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揭示世界本体的知识,因而是抽象的、绝对的、终极的知识;世界本体是存在于感觉之外的,因此获得真正知识的途径不是感觉,而是逻辑,知识即德行,知识的价值在于成就美德”。但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知识观所做出的发展在古希腊时期还只是个人的观点和信念,还没有成为一种控制整个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整体’,还没有与政治、文化等社会势力结合在一起。”4世纪以后,基督教被希腊定为国教,从此,教会势力改造了形而上学知识观,将其与宗教神学融合在一起,成为神学知识的源泉和合法性的依据,此时所有的知识都必须与神学一致,“上帝”被认为是唯一的世界本体。继而,在整个中世纪,宗教神学知识享有绝对真理的美名,成为霸权知识,占据统治地位,完全控制着整个社会的知识传播、生产、应用和创新制度。
2.中世纪大学制度形态
(1)中世纪大学的内部制度形态。首先,在课程体系方面,中世纪大学有一个显著特色即“大学间的高度统一性”,一般都设有文、法、医、神四类课程,其中神学居于支配地位,但最受欢迎的课程却是形而上的逻辑学以及实用的法律和修辞学,古典文学作品则是缺失的。其次,在大学治学方面,中世纪大学享有较高的学术自由。“中世纪大学是相对自治的独立机构,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是经过不断地斗争,由教皇、国王、诸侯及城市当局授予的,包括内部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免除赋税及兵役权、学位授予权及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