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任教权、自由演讲、罢教及迁校权,等等。”最后,中世纪大学是“人属大学”,它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就是师生为保护自身利益而组成的行会团体,最初的中世纪大学组织有两种模式,分别是教师型的巴黎大学模式和学生型的博洛尼亚大学模式,也分别称之为教师行会和学生行会,行会是保护他们权益的组织。这种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2)中世纪大学的外部制度形态。第一,中世纪大学大多是职业性机构。“这时的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的。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第二,中世纪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中世纪的大学虽然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但形成之后也基本上成为了教会的附庸。“大学虽然不是教会,但大学却继承和保留了教会的特点。”中世纪大学具有教会和宗教团体一样的国际性质。它们没有身份和地域限制,吸收各种类型的学者,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对知识进行研究和传播,使学术活动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利益。
3.对中世纪大学制度形态的解读
首先,形而上学知识观控制着整个中世纪大学的学术理性。中世纪大学虽然大多是职业性机构,但中世纪大学制度严重受形而上学知识观的影响,重视逻辑课程,着重讨论知识的本源以及宗教色彩浓厚的与教会有关的实用知识和论辩技能。“中世纪大学也培养社会舆论的制造者、法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神学家,学者们仍致力于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研究之中。”其次,中世纪大学建立的学术自治制度完全符合形而上学知识观对大学的要求。形而上学知识的获得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因为辩论是探究形而上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大学常常为少数学者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从事非功利性的智力探索。再次,中世纪大学的外部制度形态主要表现在大学与外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关系上,不同的互动关系代表着不同的外部知识传播、生产、应用和创新制度。市民阶层和知识分子在中世纪大学制度形成之初起着主导作用,后来由于教会势力的控制,中世纪大学笼罩在神学的氛围之下。最后,形而上学知识观日渐显露弊端,过度重视形而上学的经院哲学知识,忽视现实生活经验,阻碍了人们认识和接受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知识。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社会价值愈发受到重视,形而上学知识观越来越受到批判。中世纪大学的内外部知识传播、生产、应用和创新的知识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形而上学知识观完全符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以形而上的思辨为主的形而上学知识观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新的知识制度新需求,导致后来中世纪大学的危机。
三、科学知识观时期中的近现代大学制度形态
1.科学知识观
17世纪,一种新型的打破神学权威的知识观——科学知识观开始显现,世俗社会逐渐承认了科学知识的合理性及其价值。19世纪,西方社会真正进入科学时代,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理念得到认同,人们也坚信只有科学知识能够代表真理;各级政府也坚持各项政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事业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成为了生产力,科学知识观已经牢牢统治了全世界。科学知识观视野中,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才是社会的精英,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科学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以及知识的无国界性等,在这种知识观控制下,科学知识被允许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巩固了科学知识制度的在整个世界的地位。
2.近现代大学的制度形态
(1)近现代大学的内部制度形态。首先,近现代大学极力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科和课程设置上多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