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学科前沿知识的教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灌输式的教学,轻视启发性的教学,注重记忆式的学习,轻视思考型的学习,方法单一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只是简单地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核不够,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不强。
3.教师创新素质的局限
《纲要》中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但是现阶段辽宁省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虽然近几年辽宁高校教师的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是大学生的数量每年也在飞快地增长,教师的增幅仍然低于在校大学生的增幅。其次,教师来源结构单一,对于高校教师的选拔“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为主导的状态,……未形成社会来源为主的开放、多元、流动的教师运行结构体系。”导致了校际、校内流动以及高校和社会的流动减少,影响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潜在能力。再次,辽宁省高校的师资队伍老化,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缺乏优秀学术带头人,国际化水平低。
4.人才选拔模式的局限
传统的招生模式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心理、身体等其他素质,不能做到较全面的考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专长,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一直约束了创新人才的选拔。所有的学生仅依靠一个分数来决定未来,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真正具有某方面能力、特长的学生被排斥在潜在人才的行列之外。
三、改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根据《纲要》,应该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首先,高校应该根据交叉学科、邻近学科等原则适当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应该重知识也重能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其次,高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检验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再次,要克服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要突破“用单一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和约束不同的个体”。要在学校中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冒尖、重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严谨扎实的学术氛围。此外,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特长和学业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具备创新的基础素养,找到创新成功的最佳定位和途径”。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各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人才观的统领下,以遵循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创新国家和现代化国际都市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和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为目的,以推动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为重点”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为了进一步发展化工大学的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它在本科生的培养方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建立了方法维、素养维和专业维的“三维”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根据“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鼓励交叉、突出创新”的指导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修订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加强跨学科教育。“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