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有无才艺特长等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重要的考核指标,而贫困生们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高校应“对症下药”,从多方面入手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如鼓励他们参与校园活动、管理班级事务、参加技能培训,吸引他们加入到竞争性比赛中来,锻炼其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激发自强精神。此外,高校应充分运用资源,如社会实践基地、实训基地等,侧重培养贫困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加深其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使其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人生阅历,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适应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切实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贫困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贫困的家境会使贫困生陷入思想的困境,要对贫困生进行思想疏导,帮助贫困生在思想上脱贫。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困境中做出的。学校可通过一些名人、成功校友的成功经历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懂得家境贫寒、身处逆境,既是不利因素,又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同时,要多渠道了解贫困生在择业时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使他们形成对就业毫不畏惧、拼搏进取的心态。此外,还可以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会他们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
3.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规范就业市场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逐步形成人事监督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尽量减少人情因素,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人为控制因素,扼杀不正之风,为应聘的每一位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此外,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各种收费项目,适当减免贫困生参加招聘会的费用,严格控制出省费、落户费等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贫困生的就业成本。
4.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化个人利益、淡化国家利益、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特别是贫困生所受的思想煎熬更为严重。要在贫困生择业时引导他们改变过去“只要上大学就有好工作”的想法,减轻贫困生所背负的社会期望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三观”教育为择业观教育提供深层次的理性支撑,根据贫困生个人择业能力和社会实际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
5.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引导贫困生树立扎根地方的观念
地方高校虽然离中心城市较远,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产业的不断优化,地方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当地的各项建设。地方院校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办一些面向基层、贴近地方的专业及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带领地方脱贫致富、造福基层的能力,使他们摆脱“非城市不留,非稳定工作不找”的狭隘就业观念,树立“扎根在基层,希望在地方”的思想。
四、结语
贫困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地方院校更要认真做好贫困毕业生的关心服务与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切实帮助他们具体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素质培养、择业观教育、经济帮扶等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确保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