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分析了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和现状的前提下,提出将生命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中,以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理念并以生命教育的整体思维理念统摄通识课程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我国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使通识教育的实践(课程设置)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从而寻求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整合统一的突破。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通识教育;通识课程
一、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
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和仿效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学科专业化,使我国本科教育的目的、职能、功用、方法日趋单面化,教育中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专业教育模式下,知识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系科的划分过于狭窄,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使大学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职业训练所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人人只关心满足个人的需要而缺少共同的责任感,从而造成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缺乏宏阔思路和宏大智慧,创造力匮乏,学生走向片面发展;使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使人们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专业教育的目的提出质疑。如果将大学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必然会淹没教育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体系的神圣使命,削弱教育的根本价值。因而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思考通识教育思想,以期还原和实践教育的原本意义。作为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尽管通识教育的名称和内涵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有所变化,但它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却一直传承着,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都强调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强调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爱因斯坦对教育有过这样精辟的阐述:“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它是针对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分裂,以及日益专门化的学科壁垒而提出的,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其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通过开展通识教育,我们可以培育和谐的人,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
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得以实施,通识课程体现了通识教育理念,是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而对通识课程进行研究,首先要从通识教育理念入手,这是因为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通识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由于我国内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界与高校关于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程度不深,致使目前我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理念指导与约束而呈现出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比较零散,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存在着“杂、散、乱”的现象。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大学通识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体现不出通识教育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基本性、主体性、多元性和整合性的特点,更体现不出通识教育追求知识内在价值的特点。而且通识教育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基本知识的讲授。这样的通识教育也许能够使学生得到一些通识知识,却不能得到系统的心智训练,这样的通识教育实践没有充分体现出通识教育理念的本质精神。
国内研究者大都把通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