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文化场所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价值引领、精神凝聚、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命关怀和环境熏陶等重要价值功用。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内涵理解有偏差、缺乏个性、媚俗化趋浓等不良态势,需要从校园文化的环境、精神、制度、载体、特色品牌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不良态势;系统建构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但大学还具有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是先进文化的聚集传播地、思想交汇的载体、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传承发展的机构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先驱,可以说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是大学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文化场所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是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复合体。它体现了大学在办学历程中所承载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和精神风貌,以及涵盖了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风格、优良传统、特色优势,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校素质和精神的综合体现。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包含了校园生态环境、建筑设施及其风格、生活设施、文体活动设施、教学设施等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反映了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富有个性的校风传统、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大学校园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制度文化,涵盖了管理体制、校纪校规、文明公约、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性、超越性、民族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它是一种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融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相统一、传承民族又面向世界、对多种风格和流派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精神凝聚、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命关怀和环境熏陶等重要价值功用,优质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不断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鼓舞、熏陶、凝聚全体高校师生,在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中引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和成果孵化器。
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不良态势
1.内涵理解有偏差
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在内涵理解上有偏差,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片面强调文化实体即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一些大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存在着相对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等“软件”建设的倾向,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校园环境设施的布局美化,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外在形式、轻内涵培育,致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体现大学文化的底蕴,使硬件环境怡人的高校普遍让人感到精神文化的单薄。
第二,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学生文化活动。虽然校园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但往往是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品味不高,教育意义不够,且无法发挥校园文化的系统熏陶作用。
第三,校园文化的主体定位不准确,只注重学生,而忽视了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教师队伍的主体性作用,导致师生文化两张皮,无法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2.缺乏个性
校园文化有共性,也应该有其个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定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