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培养 创新精神
[论文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教育是教学发展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引言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号召全国人民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各行各业的创新,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特别是他们中的领军人物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而事实说明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教育始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造就新易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奠基,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学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2.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教育是教学发展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呼唤着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面向2l世纪,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模式。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即由粗放经营转为集约经营,由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转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所以,发展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是根本的根本。而我们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2.2应试教育机制的不合理性
多年来,我国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机制,“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考分,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严重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并且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选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上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习的情感体验消极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阻碍了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进而使教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这既有违于我国教育正确主张,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使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脱离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因而改革教育机制已是势在必得的。
3.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3.1培养创新精神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和创新欲望;学会创造地思维,即发散思维,克服定势思维,遇到障碍时能及时转换思考角度、联想与直觉思维等;能解答一些开放性问题,会发现和扩展一些比较容易的数学知识,能产生一些新颖、独特的解法等。它表现为既标新立异,又实事求是;既有广泛兴趣,又能全神贯注、坚持不懈;既敢于冒险,勇于挑战,有强烈的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能把宝贵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结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