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把它引入课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基本的构造解析,让学生掌握基本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能够对新构造有分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对建筑构造知识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建筑构造的专业长处,具体设计时能够做到思路活,上手快。
2.如何“活学活用”
(1)教学过程的实战化。
学校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建筑构造”课教学过程中,要从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入手,学习和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教学要让学生着眼的不是某一个建筑构造是怎么做的,而是这个建筑构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每学习一个新的构造做法,都能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那么,每一次的学习就变成了对建筑构造原理的一次强化,这样实战化训练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举一反三。
建筑构造的做法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用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相关的构造知识。如运用墙面结露、泛霜、长毛的实例来讲解冷桥构造保温的做法;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的生活常识,来分析被动式太阳能通风保温隔热墙构造;用水的热容量大和蒸发散热,来解释蓄水屋面的工作原理,进而理解蓄水屋面的构造;在讲筒体构造时联系竹节的构造;在讲薄壳结构时联系鸡蛋壳的构造;在讲悬索结构时联系晒衣线;在讲见到楼梯时联系麻花的构造等等,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构造原理的掌握真正做到“活学”。
在讲解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把当前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向学生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制相应的构造节点。在真正遇到没有见过的构造设计时,可以根据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独立地进行构造设计,使学生真正做到“活用”。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都是有针对性的,仅靠书本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但书本上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又是基础,要想“活用”就必须有书本知识的积累和工程实践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把本应在设计院完成的实践,实战化地引入课堂,从培养阶段强化工程实践,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
(2)学习过程的延伸化。
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建筑构造做法,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方法需要的是一个动态的提高过程,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做支撑。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构造学习延伸到相关的课程和工程实践中去。
将“建筑构造”教学与建筑设计课中的建筑构造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墙面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屋顶的防水构造设计,吊顶的构造设计等,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把所学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进行自主的构造设计。通过主动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加之教师的指导,学生构造设计能力会有质的提升。
注重工地认识实习的作用。与“建筑构造”课相配套设置的工地认识实习是学生构造设计能力得以延伸的重要契机。在工地认识实习中应强调构造做法在实际工程中的特殊性——如何使构造做法从施工的角度较为便捷,从造价的角度较为节约,从使用的角度较为美观、安全。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际的工程实践透过构造现象看到构造原理的本质,在未来将要遇到的工程中可以借用或移用已有构造实例。
学习过程的延伸化实际上就是对构造知识的改组和重建,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教与学的协同关系,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喜欢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在关键时刻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对学习过程的延伸化大有裨益。
三、问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