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校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作为培养人才绝对主力的非研究型大学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更是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界在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同时,应该从不同角度讨论二者不同的结合模式。以课程与教师类型的多样化为着眼点,思考并提出一种促进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模式,是十分有价值的。
论文关键词:非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质量
大学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广泛而久远的问题。从1810年洪堡本着“从最初就把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作为其主要的要求,把授课效能仅作为次要的问题来考虑”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开始,教学便渐渐沦为大学教师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一项“负担性工作”而在此之后,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依然强调:“它(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可见两者关系错综复杂。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成了大学发展中难以平衡的“两难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国家缺乏创新实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事业单位缺乏有能力的求职者,种种现象暴露出了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甚至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在现阶段,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而此种人才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正是目前教学质量问题的重要表征。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大学未能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好。“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已经不只是一个为研究生和授予以科研为基础的博士学位的场所,它越来越是非博士专业、非专搞科研的学生,以及取得非科研型学位的场所。”因此,如何才能在这种背景下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更深层的教学质量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中,大家比较认同的分类方法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非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基本上承担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0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5551665人,其中普通本科2804821人,而处于研究型院校层次的34所985院校共招生145866,仅占总数的2.6%,普通本科人数的5.2%,但是占绝对多数的非研究型大学并未真正做到教学优异,培养出与其规模相应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处理好非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而解决其教学质量问题是提高我国本科教学质量的重点。
一、目前的现状与原因
决定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以及教师的工作重心。就其任务来说,在面临大众化时代新型社会需求的时候,除研究型大学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一边外,其余非研究型院校,都应该将教学作为其主要任务。可是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非研究型大学没有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好,科学研究受到了更高的重视,教师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中,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中我们常能看到,老师一套讲义用很多年,课堂上满堂灌,下课就走人等等现象,甚至还有期末考试不换卷子、自己不批卷子、让研究生代课的情况。事实上高校和教师早已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中却仅仅希望通过教师主观上加强对教学的重视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却忽视了教师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制度这些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对高校的评价标准促使高校更偏重科研
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本科评估,这是一种比较性评估,比较性评估是根据统一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其结果可以进行比较,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使用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后果就是,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校,尽管其使命与任务不同,但是在面对“同一把尺子”的时候,只能向取得“好成绩”的研究型院校学习,在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