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校基层团支部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作用。新时期,出现了先进性与群众性、工作目标与青年需求、支部活动与学校活动、团队活动与个体追求等矛盾,需要通过党建带团建,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从而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笔者认为:民主集中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制度建设是根本,班团骨干团结奋进是保障,创新工作观念、方式和内容是关键。
论文关键词:高校;基层团支部;民主集中制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党和国家极为重视的大事。然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细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直接和广大团员青年相联系的桥梁,是共青团一切具体工作的载体。所以,如何处理民主与集中问题,激发基层团支部活力、调动团员青年积极性,是摆在每一个团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基层团支部遇到的问题
高校基层团支部对于大学生的凝聚力、影响力总体上是较好的,但随着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遇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矛盾。
1.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矛盾
一些团支部开展主题活动时团员参与率不高,组织文体活动比较受欢迎,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缺乏创新,少数团支部甚至基本不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只举办团员旅游或打球,“战斗堡垒”的先进性未能体现。
2.工作目标与青年需求的矛盾
一些基层团支部的工作目标与青年需求不匹配,过分注重按照上级团组织的要求教育青年,忽视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服务和代表青年,对于青年的新需求一味盲从或进行过多的批判,而不是正确面对和引导。
3.支部活动与学校活动的矛盾
有的团支部中的团员大多是学校或学院各级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的成员,他们要组织、参与学校层面的活动、比赛或交流等,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团支部活动,导致支部活动参与率低、团干部威信不高等等。
4.团队活动与个体追求的矛盾
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强,个性追求更加务实,个体需求的差异也较大,团支部开展集体活动时往往众口难调、意见各异,甚至不欢而散。本科高年级团员因就业或深造等实际问题,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频率较低。
这些矛盾的凸显,反映出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和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民主与集中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团支部虽然已经认识到转变工作方法和实现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但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执行上的偏差、措施上的乏力。笔者认为,加强基层团建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民主与集中”问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以下简称《团章》)总则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团根本的组织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障团员的民主权利。要实行正确的集中,加强组织性与纪律性,保证团的决议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在高校基层团支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是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与核心。具体操作时,坚持制度是根本、团结骨干是保障、创新工作是关键。
二、坚持制度是高校基层团支部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根本
多年来,高校基层团支部在贯彻民主集中制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贯彻得好,工作就如鱼得水;贯彻得不好,工作就屡屡受挫。因此,高校基层团支部在民主集中制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
1.坚持和完善选举制度
团内选举制度是团支部实现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选举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团内民主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切实加强这类制度建设,有利于团员青年增强民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