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的社会公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做事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是“制器”,实际上是一种工具性教育。当然,不可置否,教育有工具性的一面,教育的工具性是教育的一项社会功能,但不能认为教育的工具性就是工具性教育。工具性教育把人看作手段,“见物不见人”,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心,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曾经走进这个误区,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1.空洞、枯燥的“知识化”灌输
受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以往的政治理论课囿于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突出强调寻找知识点、讲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只作片面的“工具理性化”解读,遮蔽了内容要表达的“意义”世界,遗忘了它和人的关系,例如,需要、利益、情感等,使学生蜕化为死记硬背知识和材料。但是,人不单是理性的,还是情感的。不把学生当成具有主体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这是完全与人文精神相违背的,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激情,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低迷。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透彻:“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知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也就越来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
2.偏颇的“政治性”意识形态化倾向
受历史性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的影响,长久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一种政治工具。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多极化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为了防止“和平演变”,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和终极关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政治性只是人的社会性中的一部分,以政治性淹没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世界,无顾个体实际和生活实际,无视人的当下生活的需要,一味将个人的价值纳入宏大的社会历史发展、时代主题、革命、爱国主义等等,忽视了学生自身生活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合理性,忘记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人。同时,我们也要提防滑向另一种偏颇。目前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又从过去的政治化倾向转向经济功利主义的倾向,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偏颇的政治性倾向和经济功利主义倾向都是工具性教育的变相,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诚如由雅克·德洛尔担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说的:“教育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
三、把握真善美三个基本要素,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多种方式及其依赖的载体。人文精神本质上是真善美的统一,长久以来的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真善美的统一,才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紧紧把握真善美这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之有机统一起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的“真”是应然的“真”,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