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反映之真实性及其规律性(科学性),也是心灵、意愿的真实、真诚和追求之合乎规律性。“真”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
(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说,它必须是真实性、科学性的存在事实、现象,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成果,包括精神性的和物质性的成果。教师必须“用事实说话”,而不是使用随意杜撰、无中生有的“造假”性成果来迷惑人。只有符合真实性、科学性的事实,才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的感觉,并归纳、领悟出一个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领会、掌握理论,而且把理论用于实际,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2)教师情感要真实、真诚。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教师对真理的笃信,对文本的解读、意义的创造等都要源于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是自我精神活动的真实展示,传达给学生的是心灵的质朴与纯真。同时,师生双方用心来感悟,说真话、表真情,真实述说各自的世界。只有真情实感、诚心诚意才能拨动人的心弦,引发人的共鸣,才能实现道德感染。相反,教师情感和思想的虚情假意非但不能感动人,产生感召力,反而为学生所厌恶、唾弃,那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将无法实现。
(3)教育手法合乎规律性。教师要与时俱进,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其一,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及思想认识上的疑点,敢于正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教师是真正地关心、爱护他们的,认为教师的教育信息是真实的,可信的。其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科学、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又要联系反映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洋溢生命力,充满感召力,使学生实现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善”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人文精神的“善”体现为一种对人类命运强烈关怀的思想,是对人的价值在集体、社会、国家中如何体现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
大学的人文精神至少包含以下内容: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重视终极追求,执著探索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坚持理性原则与主体意识;追求个性解放,并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解决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权衡各方利益的轻重,作出合情合理的行为抉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进步性和道德情操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坚持善的原则、实现善的目的、张扬善的品格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这些内容发掘出来,提炼、结晶为一种质感极强、内涵极丰富的主体性精神,再采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转化为学生的进步思想、品质,内化为人文精神。例如,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以及北京奥运精神等宝贵资源,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3.“美”是指包含或体现着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而引起人的愉悦情感所反映的具体形象
人文精神中的“美”主要是指超越具体目的、功利的心灵美,以及美的身体力行,比如英雄的壮举。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真、善的内容注入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激起学生的惊赞和欣羡,引发学生的审美意向,